新快报讯 1月7日至8日,东莞原创作品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在东莞玉兰大剧院连演四场。8日晚,在观众们的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最后一场演出圆满落幕。随后,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开展座谈,从文化内涵、音乐创作、戏剧叙事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并为《可园可源》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宝贵建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化馆相关领导出席座谈会,与专家学者展开交流。
非职业团队倾情打造,通过音乐展现岭南画派发祥故事
《可园可源》是东莞市文化馆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等非职业的专业文艺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等单位,并特邀陈若平、林芷羽等业内专业团队加盟打造的国乐实验剧场。
作为一部集音、舞、画、科跨界一体的本土原创文艺精品,《可园可源》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以国乐演奏为主、舞蹈情景表演为辅,佐以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讲述了东莞人张敬修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其间“二居”在此创新“撞水撞粉”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自《可园可源》首演以来,我们收到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关心,大家很呵护又很鼓励,有很多人给我们留言,也有很多提建议的,都让我们备受鼓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在座谈会上说道。《可园可源》取材本土,尝试用广东音乐来展现岭南画派的故事,是东莞市文化馆的一次大胆尝试。历时8个月时间倾力打造的《可园可源》在2024湾区文采会上惊艳亮相,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好评如潮。一路走来,黄晓丽深知非职业团队创新、创作和呈现一部作品的艰辛。“因为热爱,大家聚在一起,在舞台上尽十二分努力,讲好东莞可园、东莞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故事。”黄晓丽说道。
舞台呈现效果佳,题材聚焦本土获专家点赞
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来自戏剧、音乐、舞蹈、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纷纷建言献策,为让《可园可源》呈现得更精、走得更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原馆长、朝阳区非遗展馆原主任徐伟充分肯定了《可园可源》的题材意义。他表示,该剧的取材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对于文化馆来说尤其重要。然而,从一个剧作角度来看,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价值观的体现、音乐与舞蹈的情感叙事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还值得进一步深挖,同时结合岭南画派、可园的独特性、唯一性进行修改提升。
“《可园可源》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可追溯,也可流长,作品从反映东莞历史文化名人、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值得肯定,也值得更深入挖掘。”在《岭南音乐》执行主编朱明看来,《可园可源》是综合艺术的集中体现,舞美淡雅的风格和可园气质接近,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未来可以在音乐的推进性、叙述性上有提升空间。
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玲玉自发前来观演表达对《可园可源》的支持。“一场很棒的音乐会!画面感很强,服装也很漂亮。”陈玲玉说,后续可增加更多岭南特色的音乐元素。
“广东音乐做原创的很难得,你们开创了先例,要抓好这一点,创作能留得下来的新广东音乐。”广东歌舞团创作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李南杉结合自身一线音乐剧作创作经历,表达了对作品勇于创新的鼓励。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