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汇溪工匠参与湖州飞英塔修缮。左二为黄大树。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施行。其中明确提出“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我们古建工匠的责任,是坚守文物保护的真实性要求,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

但是,古人、前人的建造方法与社会环境已与当今大为不同。既要力求保存古建筑的“原状”,又要达到坚固的修复效果,这在施工实践中会遇到不少难题。

中国的古建工匠是非常敬业的。既一丝不苟、注重质量,又长于思考,将保护理念不断创造、创新。以我近50年来的古建修缮经历为例,有许多当代创新方法和新技术得到实践检验和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保护效果。

创新一:墙壁紧箍加固法

中国古塔维修中,对砖壁的修补是个大难题。为了保持原貌,工匠们除使用原拆出的旧砖外,还使用环氧树脂把原断砖按原状拼补,砌筑时按原编号砌回原处。

如果遇到大片倒塌空鼓开裂的中间承重区域,则需采用紧箍加固修补法,使空鼓破裂的砖体上部形成一个密实锅盖形整体。在拆除破壁补砌时,将里层的砖与外皮的砖加几根铁条连接,增强牢度。砌筑要用高强度的糯米灰浆,且在最上面一层砖砌筑好后,用压力注浆法注浆,使之与上部密实黏结。待硬结后拆除加固的钢箍。采用这种方法修补的塔壁,十分牢固,又不改变原状。

创新二:压力注浆法

砖木楼阁式古塔维修,要把补换的木构件牢固地安装在原塔体空洞内,不能有丝毫的空隙,又要使古塔壁墙保持完好,这是考验修复牢固与否的关键工序。

这些古建筑当年建造时,是将木构件放好后再砌砖墙体的,这样构件与四周密实度高,比较牢固。而当代修缮时,是没有当年的建造空间可用的,只能基于空洞空间安装华拱角梁等木构件。如果按洞壁宽度、高度百分之百的尺寸制作安装,则达不到密实度要求,因为原洞里边灰缝大小不一,空隙处凹凸不平;而如果密实度不够,就会导致檐面下沉,瓦面开裂漏水。

经多次实践,现在工匠们采用了“压力注浆”方法:先用清水清洗孔壁,将斗拱调准安装后用小木塞暂时固定,留一个注浆用的小洞口,其余外缝用石灰浆全部抹足;待灰干硬后再经预留洞口进行压力注浆,达到缝隙全部密实,又不挤裂砖壁的功效。这种施工法,既保住墙壁原状,又保证了不使木构件下垂。1984 年始,我们修缮浙江湖州飞英塔过程中就使用了这个方法。经随后几十年观察,没有出现下沉现象。

创新三:角梁预应法

中国古建修缮时,在木构件安装后,就进入屋面盖瓦做脊阶段。出挑很长的木角梁上部受压后,本身多多少少总会由于受力而导致变形下垂。只要有几毫米的偏差,戗脊瓦面就有可能开裂;只要有一根细线般的裂缝,雨水就会逐渐从缝中渗漏,导致木构件霉烂。

“角梁预应法”是在角梁上盖瓦做脊前,先把戗脊砖瓦灰等重量合并计算出来,把相同的物体重量,预先吊在木角梁下,后做盖瓦筑脊,待屋面完成再固定定型一定时间后拿掉预吊的物体。这样保证了木角梁在荷载后不至于超过这个重量而下沉,屋面也就不会开裂漏水。

创新四:局部补换法

有些古建筑的木构件局部已严重霉烂,修缮中要把它保持原状而且牢固,达到当代审美和文物价值的双重要求,这是一个难题。

当柱子、桁条内部霉烂但外表尚好,则挖除霉烂部分,再依照尺寸加工好新料进行内部替换,而原部件的外层表面则不进行改变。如果整根“木头”已大部霉烂只余小部分尚好,那也不能丢弃;工匠们会将这些局部完好的旧构件与新构件“贴合”在一起,尽量保留原始信息。

黄大树: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有近50年古建修缮营造经验。现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台州学院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