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迷幻摇滚音乐在仙溪村村心的田头响起。不到10分钟时间,这里雨后春笋般聚集了22位老人,在强劲的乐声中一次次挥起锄头,年过八旬者也不减卖力。这是仙溪村老人菜园开春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劳动,热心村民车载U盘里的歌曲是开干的信号,为这群老人的劳作添了几分“热血”。

3年前,这片聚起村内老人的田地尚未开垦,提供就餐补贴的长者饭堂尚未建设,他们身后被视为“积极养老”精神象征的竹建筑也未搭起。这样春和景明的日子,他们常以闲谈、打牌消磨,三三两两。

带来这些变化的,是由几位中青年组成的公益组织“深耕”,这一团队常年驻扎广州从化区良口镇5个山村工作。在探索农业转型、培育社区经济之后,他们将目光瞄向了农村互助养老。

仙溪村户籍人口645人,常住人口仅150人,其中大部分为50岁以上,平均年龄60岁以上,空心化与老龄化程度较深。像仙溪村这样老龄化突出、经济薄弱、养老资源有限的村庄,村级养老能够怎么做?深耕试图以一场互助性探索,推动更多农村老人走出积极养老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从“养起来”到“折腾起来”

“乡村老人真正需要‘养’起来的是极少数。大部分乡村老人确实是活到老干到老,有自我照顾、互相照顾的能力。”去年12月,深耕团队发布了一条“积极老人撑起一片乡村”视频,有人提出质疑称,老人就是要让年轻人来“养”,不要折腾老人。作为回应,他们在公众号文章里写下了这段文字。

仙溪村老人菜园东侧,一个高约3.5米、长约15米的“狮子舞绣球”造型竹建筑拔地而起,这座由老人们“折腾”出来的竹建筑,被视为老人们积极养老的精神象征。

仙溪村竹资源丰富,村民多有竹编手艺,去年8月,深耕团队邀请建筑师进村与老人们共创竹建筑。设计工作坊上,他们1天时间内便分4组做出了4个模型。就地取材,砍竹、烤竹、挖洞、搭竹架,历时两个多月完成搭建。以老人们为主力,先后吸引数十位中老年村民共同参与。建筑搭出后,村民并不时常使用,而正是这座或将成为“无用之美”的景观的屹立,树立起了老人们“折腾”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建筑与老人菜园同在一片约三亩的农田中,一东一西。2022年5月,深耕在仙溪村开办了一场夏令营,其中一项活动是邀请学生和村民一起,开垦饭堂北侧的一片村集体所有农田。征得村委会同意后,深耕与村民进一步将这两亩农田打造为老人菜园,种出的蔬菜提供给长者饭堂,可满足饭堂约三成的蔬菜需求。

作为纯农村庄的老村民,一辈子以耕作为业,耕好两亩地并非难事。但当这变成了共同的事业,在效率与经济考量之外,磋商、平衡、创新等智慧就需要被更多地使用起来。

“集体耕就等于没人耕。”“有人想完全义务耕作,有人想多种出来的东西可以拿回家或者拿去卖。”“如果搞个人承包或者专人负责,两个人就可以搞定,但那就不是大家一起弄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如何耕好这两亩田,村民各人想法不一。

最初共同向深耕争取落地长者饭堂、如今成为饭堂负责人的伟洲叔介绍,最早他们探索志愿耕种,但完全自发式的劳动难以保障每天一次的浇水频率;探索计工制,将蔬菜按照一定价格计算报酬给参与劳动的老人,在饭堂就餐的待遇相应抵消,但老人更愿意保留就餐待遇,尝试几次后只能作罢;后来他们尝试每周二下午集体劳动,需要密集浇水的时节,由在长者饭堂就餐的老人轮值浇水,这种模式延续至今。

从开垦至今,前后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模式一次次推翻重来,菜园也一度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草丛生,这样的探索看似“笨拙”而缺乏效率。搁置效率,这一切的意义才得以浮现——推翻与重来之间,巨大的沟通和时间成本的背后,是老人们得以共同参与村庄事务,在相互配合、磋商间,逐渐变得“有事可想”“有事可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无人走神的“老骨干”会议

一件新的事情正在酝酿。在集体劳动期间,几位老人聚在一起,目光齐齐望向菜地的西南侧——他们想在菜地里搭建一处生态塘,用以净化老人饭堂的污水,净化后的出水作农田灌溉用,菜地西南侧是初定的选址。

这几位参与商讨的是村里的智囊团,运筹帷幄的老书记明芬叔、直率而具有公心的老主任明吉叔、思虑周到的老书记才广叔、掌握建造技术的“大师”正崇叔、在村内最具号召力的超伯、热心为村庄事务奔忙的伟洲叔……他们共同组成了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力。

集体劳动次日,在深耕团队的主持下,11位老人在长者饭堂召开了一场商讨生态塘建造事宜的会议:

“如果我是村委,我是不会让你做的。”会议开局不顺,伟洲叔率先表达了自己的顾虑。

“我说的,这个事情是要做的,谁有问题来找我。”明芬叔紧随其后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要不就不做,要做就要做成功。”明吉叔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实干的态度。

“我就还是不了吧。”正崇叔被寄予了为水塘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期望,但还未真正应承下来,或出于谦虚,或另有顾虑。

“我来发一下言……”一直旁听大家意见,端坐后排的超伯开始复盘会议,不忘用竹建筑搭建的成功经历为大家打气:“之前有人说,你们老人吃饭就吃饭,搞那么多事情。但我们之前的竹建筑能搭起来,现在我们也能做起来。”

一个多小时的会议,每人都进行了发言,无人走神,没有冷场,这在一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据深耕工作人员曾卓回忆,最开始组织老人们讨论时,由于不适应开会,“坐不住”,有人先后离席,曾经有一次,20多人的会议只有半数人坐到了最后。经历了一次次会议,深耕的工作人员逐渐掌握和老人们开会的技巧:节奏紧凑、讲实事,老人们也日渐适应共同议事、一同做事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溪村为单姓村,村民均姓唐,彼此之间凝聚力较强。但这群富有公心的“村民骨干”的涌现,并非完全自发,挖掘、凝聚这些骨干,深耕花了数年时间。

2021年,深耕提出可为各村提供小额资金举办村民活动,以此“试水”,了解在各村培育村民自我服务群体的可能性。提供资金的前提是有至少3位村民作为组织者,经村妇女主任举荐,正华叔、超环阿姨、兰香阿姨3位老人作为第一批村民骨干出现。2022年,长者饭堂项目启动,需要发动6-7位村民牵头组织,经村民自主物色,伟洲叔、明吉叔、才广叔等人参与进来,扩容成新一批村民骨干。后续通过发动村民参与夏令营、老人菜园、健康培训等活动,人数逐渐增多,形成了如今相对稳定的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自我服务群体已经逐渐具备自主运作的能力。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自深耕进驻以来,村民参与村庄保洁、祠堂修缮、节庆活动举办等明显更加自觉和活跃,“有时深耕团队的工作人员不在村,村民也会自己举办一些活动。一些工作只要村里的老人同意了,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会支持。”

如今,仙溪村已被纳入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作为从化区以区级养老平台为枢纽、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村居颐康服务站为终端的服务体系中,村一级的试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从小农实际出发的深耕

5年前,深耕完成了一次如何在良口镇继续开展工作的重思。此时他们已经在良口镇的长流村、乐明村开展工作多年,以培育社区经济为主,养老板块还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重思源于各村现实和公益行业发生的变化。良口镇地处广州第二高峰——鸡枕山山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人口外流日益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社区经济培育发展难度较大。与此同时,公益行业内兴起一批企业背景的慈善基金会,偏好更能体现问题意识、更议题化的项目,如气候变化、养老等。

“这个时候就有现实感了,养老项目筹资也更容易。”深耕从化区负责人廖凤连表示。作为公益组织,他们不得不结合筹资难易的现实问题,来考虑工作的开展方向。深耕目前能够链接的资源小而散,机构运作靠5-6个小项目的资金共同维持。

这种“现实感”还来自现实探索的受挫,按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自2020年考虑将工作范围外扩到仙溪村、北溪村、石明村以来,他们尝试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妇女聚会、村民活动等工作,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

长者饭堂项目的启动成为一个转折点。2021年以来,在从化区民政局和各村村委会的支持配合下,深耕以每年1间的速度,先后在长流村、仙溪村、北溪村、石明村启动了长者饭堂项目。仙溪村的饭堂由村委会出资10多万元改造而成,每个工作日提供1顿标准为12元的午餐,市级财政补贴3元,用餐老人自付1元,其余由村民和社会人士捐款、基金会资金等补足,村民们共同分担做饭、采购、财务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设长者饭堂原本只是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的民生举措,却因把村民成功聚起,成为了村民互助养老的起源,村民自主讨论村庄事务也多在这里开展。仙溪村几位村民介绍,在长者饭堂开放前,大家只在春节、妇女节节庆活动中聚齐,而自从有了长者饭堂,每天都有近50名村民聚在一起就餐,村民之间的交往愈加紧密,“以前有的村民有些小矛盾,现在都基本没有了”。

养老板块渐有起色,社区经济培育工作仍在继续,深耕希望可以帮助那些难以被纳入社会化生产体系、留守在欠发达乡村的小农群体。

结合耕地面积少、劳动人口少、区位优势不突出的实际,深耕在长流村带动村民一同发展青梅生态种植、加工、销售,以求在产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青梅附加值。但他们的尝试并不算十分成功,生态种植对产品品质管控要求较高,村民缺乏从事生态种植的经验,随着参与者增加,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销量并不乐观。

一位学者基于对深耕实践的观察形成的论文中,如此评价他们的尝试:“他们的另类探索实践,是在对抗主流市场经济模式。他们试图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边缘地带,开辟出一块小小的根据地,践行非市场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位学者总结道,他们实践上的受挫是“乡建情怀遭遇经济规律”。

“其实他说的是对的。”对于这一批评,深耕总负责人黄亚军不作回避。“对抗这些大趋势(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现实因素)是很难的,甚至大部分是做不下去的,但我们还是应该要做一些尝试,有没有出路是需要试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他表示,深耕所做的,就是立足经济薄弱农村的实际,聚焦当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宝盈

策划:苏晓璇 肖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