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万盛与綦江合并,共同设立为綦江区。当时万盛因煤矿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綦江发达,结果合并后却取名为綦江区,照理说这是一次正常的调整,但是骄傲的万盛人却不满意了,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没得办法,最后才成立万盛经开区,行政区划上属于綦江区,实际管理中相对独立。所以,这里说“綦江”,感觉不严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先不说万盛是重庆最大的反骨仔,说说綦江的三线厂,綦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拥有包括双溪机械厂、重庆华江机械厂和松藻矿务局在内的多家工矿企业,在诸多三线厂中,国营庆江机器厂最令人欣慰,位于綦江永城镇黄沙村,地处万盛西北城郊位置,距离万盛城区不远,只有15公里的车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营庆江机器厂上马比较匆忙,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为了提高中、地空的防空能力,五机部决定抽调辽宁、山西、上海等地兵工厂技术骨干在重庆建立国营庆江机器厂,军工代号5017,主要生产高射炮,于1969年11月动工,1970年7月,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营庆江机器厂地面积494亩,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个区域以河为界,以桥相连。同多数兵工厂一样,出于保密需要,工厂相对独立,厂内生产、生活设施比较齐全,学校、医院,商店、澡堂等一应俱全。并且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红砖,这些建筑多是用碎石块作为原材料堆砌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营庆江机器厂因为战争而生,也不辱使命,先后生产了59式100毫米高射炮、72式85毫米高射炮。尤其是59式100毫米高射炮,对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具有杀伤能力,在1977年五机部等部门组织的高射炮质量评比中,性能名列首位,不仅如此,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提供了216门59式100毫米高射炮,可谓成绩斐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结束后,国营庆江机器厂虽然在研制的矿山液压支架和塔式起重机取得突破,但为了企业发展,不得已1999年整体搬迁到重庆巴南,从此工厂成了旧址。但是,工厂搬迁了,旧址并没有全部被废弃,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宿舍楼被遗弃,杂草丛生,车间厂房都被民营企业租赁,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欣欣向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诞生在特殊时期,厂址选择都比较偏僻,虽然安全是保证了,但进入新时代却限制了企业发展,最后很多三线厂都被迫搬迁,原来厂房成了废弃建筑,看着让人心疼,相比起来,国营庆江机器厂稍微好一些,至少车间厂房得到利用,还在发光发热,想想都令人欣慰,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