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盛会能点燃百年商埠的新风尚?近日,梧州迎来了一场跨区域的思政教育盛事。
4月7日至10日,由广西教育研究院主办、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八桂大讲堂・教研之春”第四十七场主题教研暨全区中小学思政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在梧州举办。来自广东深圳、四川成都及广西14个设区市的320名思政教育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汇聚百年商埠,围绕“有组织教研:以高品质教研助推育人方式变革”主题,共同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启了三地协同创新的思政教育新篇章。

广西教育研究院吴玉龙副院长、梧州市教育局王剑彪副局长和三地领导专家共同出席活动开幕式。
三地携手,搭建思政教研共同体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至关重要。本次活动由广西教育研究院邀请了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范竹发、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屈勇、汤锡莲等专家,与广西本土教研团队开展跨区域交流。通过专题讲座、课例研修、评课交流等多样形式,构建起“理论引领—实践探索—经验共享”的立体化研训平台。活动期间,与会领导、专家为122名广西第二届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颁发聘书,这一举动不仅为广西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注入新动力,更为后续深度合作与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例展示环节,三地大中小学教师代表聚焦“文化传承”这一共同主题,带来七堂精彩的“一体化”示范课。以“目标螺旋上升、内容梯度衔接”为设计核心,充分展现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育人特色与创新路径:
小学段: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情感认同。梧州市振兴小学蒙剑敏和成都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徐蕖老师围绕四年级《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进行同课异构。蒙剑敏老师借助梧州岭南舞狮、粤剧等传统民间艺术,通过舞狮表演和非遗传承人双师授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舞出了中国精神,唱出了粤剧神韵。徐蕖老师同样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课题,将蜀锦、壮锦织造等川桂非遗元素融入课堂,通过任务驱动和活动推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了织锦魅力,落实传承行动,体现小学思政课“启萌”阶段的区域文化融合创新。

梧州市振兴小学蒙剑敏老师邀请粤剧非遗传承人同台授课。
初中段:注重议题思辨,培育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梧州市第七中学张芳田和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李保根老师围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进行同题异构。张芳田以周恩来总理故事创设议学情境,引导小组探究;李保根以《论语》为依托,通过三个议题串联及当代人物案例研讨,以“代言词创作”促进知行合一。两位老师引领学生穿越历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了初中段“价值塑造与理性认知”的教学目标。

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李保根老师以论语里的中国为例开展教学。
高中段:强调理论铸魂,深化文化传承创新。高中段两位教师聚焦《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同课异构。南宁市第三中学方拉以壮族织锦技艺的现代产业化转型为例,探究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成都市双流区永安中学钟昌猷则从四川漆器工艺的国际化展览入手,分析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路径。两堂课聚焦“双新”背景下的议题式教学,让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激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成都市双流区永安中学钟昌猷指导学生开展漆艺非遗传承体验活动。
大学段:突出实践导向,链接国际传播前沿。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鹏在《共谋文化出海计,齐讲中国新故事》课堂上,结合“春节申遗成功”“六堡茶国际贸易”等案例,运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段理论落地与创新应用的育人目标。

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鹏老师执教本科段课例。
深圳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范竹发老师作题为《“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的教学转型》专题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重识,也针对当前实施一体化建设过程的问题困境提出了转型的理念思路和实践进路。成都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汤锡莲老师分享的《“三位一体·四维驱动”——区域思政课育人新样态》的区域实践经验,为解决学段衔接和资源整合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多维创新,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活动开幕式上,广西教育研究院吴玉龙副院长提出“纵向衔接课程体系、横向融通协同机制、发展性评价体系”三大实践路径。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梧州展示的“八桂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数字化资源,满足全学段教学需求;深圳分享的议题式教学经验,成都分享项目式教学经验,助力教学转型。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梧州的实践与吴玉龙副院长的理念高度契合。柳州市教科所庞柳春分享的“工业思政”案例与梧州市教科所高秀春分享“活力思政”相互呼应,展现地方特色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实践。
梧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剑彪提到,梧州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在思政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构建红色育人体系,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创建多个教育基地,开发数字课程;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打造教研共同体,建立三级思政教研网络;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资源,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些经验为全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评课专家们也对各学段课程给予高度评价。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景成教授认为,各学段教学目标递进、内容衔接有层次、方式方法多样。小学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中学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能力,大学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提升思维。南宁市教科所思政教研员农春好表示,高中学段思政课落实课程标准,兼顾生活体悟和学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圳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范竹发称赞初中思政课“有根”“有魂”“有情”“有趣”,注重学科实践、深化活动体验,为学生打牢了思想基础。成都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屈勇指出,小学两堂课在资源开发、内容组织、教学形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小学阶段思政教育应在认知奠基、行为引导、情感唤醒上着力。
展望未来,高质量教研助力教育强国
本次活动是跨区域教研的深度交流,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行动。正如广西教育研究院思政教研员黄云振总结,三地通过破壁、筑基、共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梧州正以此活动为契机,整合本土素材,完善育人链条,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转变。未来,梧州将持续加强与广东、四川等地的教研合作,打造更多特色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此次粤桂川三地的协同探索,为梧州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以区域实践回应教育强国建设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期待。随着“活力思政”经验的传播,“三全育人”的美好画卷正在八桂大地逐步展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