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推送当中,提到河北三河的商店招牌风波。

当时我是这么写的:
你们外省人才敢去燕郊买房,我们保定、石家庄长大的人一般不买燕郊,我们之所以努力做题,就是为了逃离河北。你以为衡水中学是教育机构,错了,这是河北人去京沪穗深津的走线机构,河北人就是中国的老墨,河北必将伟大复兴。
有朋友说,老熊,你又调侃了,还真不是。
上述这段话,山河四省另外三家的朋友能懂一半,买房买在燕郊的朋友能懂75%,只有生于河北的朋友们才能全都明白。
关于三河商铺招牌,人民网有报道:
三河强换商户招牌,需给公众一个交代
简单说,就是领导觉得红、蓝、黑三色太难看、太抢眼,觉得河北老乡的审美堪忧,于是下了一个非正式的命令,勒令街头的店铺都改色,全都换成绿的。
医院的红底白十字,也变成了绿底白十字。
媒体去采访,当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就在抵赖,说我们没有下文字的东西,都是自愿的。
经历了这几年,咱们也明白所谓自愿是怎么回事。
最后城管跟商家说“不怕花钱你们就自己改回来”。
这纯粹就是玩赖了。
现在还有人盯着不依不饶,是因为三河这个县级市非常独特。
它属于廊坊,但是紧贴北京,很多北京东三环东四环上班的人,会住在三河(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燕郊镇),是北京的睡城。
所以三河有很多工作在北京的外省移民,他们看见这种“统一招牌”“统一色调”的做法,只会大吃一惊,觉得“怎么会这样”?
城市不像一个现代城市,长官不像一个靠谱长官,而且长官对绿色的深沉追求,隐隐有着大师、风水(通报上一般叫政治骗子)的那种气质,而且这些开店的商家,为什么居然委曲求全、说改就改,也不敢跟城管争竞争竞?
因为我们河北就是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折腾人。
但是事情得两面看,长官虽然能折腾人,老百姓也就成长了,特别地扛折腾。
所以买了燕郊房的外地人觉得这些开店的特别老实,不敢对抗乱命。其实是因为这些开店的河北人居多。
我们河北人是不会反抗上边儿的,安史之乱之后,就再也没有河北人挑战朝廷的事儿了。
前几年看到各地层层加码的土政策,飘零在外的河北人往往会激发思乡之情,因为好多城市的做法,实在是太河北了:一刀切、大呼隆、瞎折腾。
2022年,成都的某个街道就曾经要求店家把所有招牌都换成汉语拼音。

我当时的感受就是:
1.这件事居然没有最先出现在大河北,这不科学;
2.全国各地治理水平的河北化,是一种趋势。
等到这几天河北开始改招牌,才感叹到果然是虽迟但到。
只是大河北过去在变革方面差点事儿,但在保守这件事上,敢为天下先。
现在好了,就连保守和瞎折腾方面,也严重落后于其他兄弟省份了。
这就是吃米田共都没有赶上热的,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
生为河北人,就自带一种精神创伤。
我们小时候,老师跟我们说,河北是没有985大学的,211大学算有一个,但在天津境内。
今天我们看特朗普用84%、125%、145%的税率来威胁我们。
这就吓不到我们英雄的河北人民,我们从小就是踩着145%的高考分数线过来的。
为了纪念我们河北的英雄气概,我就订了一顶帽子。

“帽子右侧要有河北地图,一定要把中间的那个小点点标上。”
“那是三河,燕郊所在的三河。”
“北三县永远是河北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发出来,有朋友问我:
熊师傅,您热爱家乡的心情我能理解。
但是,make HeBei great again.既然是again,一定河北曾经great过。
什么时候?

大概得追溯到袁绍当省领导的时候了。
河北在战国时候,算是“天府之国”。

想想也合理,你看西门豹治邺,河北人还买女孩子往漳河里扔,可见那个时候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如果像现在似的这么干咧咧的,往河里扔活人非赔本不可。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有海洋、湖泊、山脉、高原、草场、沙漠、平原的省份。
它不应该只有这样的存在感,也不应该就这样一直被忽视。
p.s
河南朋友说:“全国都黑我们河南人。”
河北朋友说:“知足吧,只有我们河北人才黑河北人。”
都是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