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千百年来流淌的不仅是奔涌的河水,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精神。近日,清江浦区委宣传部将“四个自信”深刻内涵融入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组建“清”少年研学团,沿着里运河文化长廊,一起探寻千年运河的文明和智慧,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信仰之基。

古今对话,穿越时空的漕运记忆
在御码头斑驳的石阶旁,研学团聆听讲解员讲述明清漕运的辉煌:“这里曾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见证了‘南船北马’的壮阔图景。”同学们凝神静听,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千帆竞发、商贾云集的壮观景象,对清江浦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独特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喜马拉雅运河书房和赛珍珠声音博物馆,历史建筑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通过音频设备“听”历史、用数字技术“读”文化,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魅力。同学们还邂逅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娃娃井”,讲解员娓娓道来这口千年古井的传说故事,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文脉寻踪,运河滋养的文明图谱
走进清江浦记忆馆,一场“城—街—宅”的时空穿梭之旅徐徐展开,动态复原的漕船模型与180度环形影厅的沉浸式画面,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运河如何推动古代中国的经济命脉与文明交融。“原来家乡的繁荣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息息相关!”一名学生感慨道。展馆内精心复原的粮行、盐栈、电报局等场景,让少年们在互动体验中领悟“以民为本”的千年智慧;淮扬菜展厅里,108道满汉全席背后的文化渊源,更引发阵阵惊叹。
戏曲博物馆内,京剧表演婉转悠扬,同学们在京剧《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唱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清江浦戏剧家协会主席金丽萍说,“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华美学的载体。读懂它,就能读懂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匠心传承,文化焕新的青春力量
千年运河,滋养两岸烟火人间;悠悠花街,承载市井百态温情。在央视热播剧《北上》的同款场景里,同学们漫步青石板路,指尖掠过斑驳砖墙,品味“因河而盛”的独特风韵。
在位于吴公祠里的望棠传习馆,同学们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传习馆主理人陈颢珺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体验了仿绒花制作,从缠绕到塑形到组装,同学们全神贯注,指尖流转间感受匠人智慧。“每一朵绒花都凝聚着心血,”陈老师欣慰地说,“年轻一代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扎根心田,更让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长。



研学收官之际,古运河畔的夕照为少年们镀上“金边”。同学们在游学手册上写下感悟,“运河精神是开拓进取,更是包容开放,”研学团成员小彭的分享道出大家的心声,“以后要向更多的人宣传我们的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的家乡!”

大运河的波涛,承载着过去,也奔涌向未来。这场研学之旅,不仅让文化自信融入青少年的血脉,更以运河为媒,架起连接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据悉,清江浦区共推出6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线路,涵盖红色教育、运河文化、科技科普等多个领域,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场景,着力强化青少年“四个自信”,切实为青少年成长培根铸魂。(王一亭 徐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