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安民

前不久,孩子给我买了一台打印机。看着它流畅地吐出一张张清晰的文稿,我想起了80多年前父亲用过的一台油印机,它曾经见证一段红色的历史。

我的父亲王秩山,1911年出生于滨州沾化县下洼镇皂户信村,家境贫寒。因为小时候上过私塾,识文断字,1933年被选为本村“学董”。1936年初,受无棣县早期共产党人傅文沐(原名傅洁臣,化名王哲)的影响,父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傅文沐与我家是远亲,虽然年龄只小几岁,但按辈分他要喊我父亲舅舅。傅文沐在惠民县山东省立第四中学上学时,就接受马列主义教育,他借着回外祖父家探亲之机,广泛开展工作,宣传革命道理,成为我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就在这一年,党组织决定,父亲以“学董”的公开身份作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

1937年3月的一天晚上,我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门一开,傅文沐急匆匆地闪了进来。这天晚上,傅文沐的妻子李从云利用产期掩护他脱险,逃过了敌人的追捕。傅文沐把一台油印机送到我家,还有100元经费,他向父亲讲明了脱险经过,同时交代了任务:一是印制抗日宣传文件;二是保持与上级组织的联系。

在此期间,傅文沐教会我父亲刻钢板、印刷,在他的指示下,还专门在我家西院小北屋开设了一个杂货铺作为掩护。每次印出传单、文件后由傅文沐或其他同志带走,剩余的一部分由父亲秘密分发给附近各村学、开明人士等。这样,父亲白天站柜台卖货,夜间刻钢板、印传单,经常忙活一宿。我家西院南屋墙角屋顶上有一个夹层,就是藏传单、底稿的地方。

父亲不但印传单,还兼着交通员工作,送情报,送传单。1937年11月,父亲受委派送信到南皮县附近的“冀鲁边区工委”,找到于文彬、马振华两位同志,完成了任务。当时,于文彬任冀鲁边区工委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长。没想到的是,1938年6月,父亲再去“冀鲁边区工委”送信,从马振华那里得知于文彬牺牲的消息。1940年,马振华也牺牲了。

1938年3月4日,无棣县党的负责人傅文沐秘密发展我父亲为中共党员。也在这一时间,于慎德建立了沾化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下洼镇于家村党支部。他以教学为掩护向青年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贫苦大众团结抗日。后来,于慎德和傅文沐取得联系,从我父亲那里拿传单。此后,于慎德常去我家取传单,与我父亲熟悉起来。当时环境恶劣,地下斗争要非常隐蔽,幸亏杂货店经常进货、出货,不太引人注意。10月的一天,因为要运走的传单太多,目标太大,为了隐蔽,于慎德借了牲口套上大车,车上装着青菜粮食之类农产品,下面藏着文件、传单,躲过敌人的眼线,安全地把宣传品运回家中。于慎德发动学校里进步的教师同仁们以及夜校的进步青年帮助散发。一夜之间,标语传单传遍全区各村,造成极大的声势。

于慎德是沾化党组织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庆云县委书记。1942年6月19日拂晓,于慎德与100多名同志被日军包围,激战中他重伤被俘,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惨遭敌人杀害。

1938年夏天,组织上有一批经费需要转送,有几十块银元,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款。沿途有国民党的哨卡、特务,还有土匪出没,一个普通农民携带这么多银元,既不安全,也容易引起怀疑。父亲就让我奶奶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高粱面蒸成饼子,把银元一个个蒸在饼子里,就这样背着干粮袋、扛着锄头,装扮成出门打短工的模样上路了。没想到途中因为天气炎热,饼子皲裂开,露出了里面的银元,这可咋办?父亲情急之下,躲到僻静处,掰下一块饼子,嚼成糊状抹到裂缝处,这样一路“涂涂抹抹”,终于把银元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1938年底,组织上决定杂货铺停业,暂停印刷文件和传单,利用有利时机,指定父亲充任苏家乡伪乡长职务,以公开身份掩护进行地下工作。1939年初,组织派我父亲化名“李振乾”打进“鲁北行署直辖第三旅第三团”中搞抗战地下兵运工作,分化瓦解顽军。这个团人称“傅三团”,团长叫傅瑞五,曾经为匪,人称傅老七。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如同行走在刀尖上,在这样一支土匪混杂的队伍里搞地下工作,不仅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还会遭遇百口莫辩的误解。父亲回忆,他曾经很苦闷,因为穿着国民党军服跟匪顽混到一起,让很多人产生误解。要忍受民众甚至亲人的责骂和误会,不能有任何解释,只能无条件地执行组织安排的任务,默默地潜伏。

1939年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一个连进抵沾化冯家一带活动,与傅瑞五部搞武装统战工作,父亲以傅部军官的公开身份被派去这个连介绍日伪敌情等情况。傅瑞五还宴请八路军干部,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但两天后父亲获悉,傅瑞五设下圈套,想吃掉八路军这个连。情况紧急,父亲经上级批准直接找到八路军汇报情况,并与他们研究转移路线。经过周密策划,这个连迅速脱离险境,安全返回根据地。

谁知父亲的行动竟被顽匪觉察,回去就被绑了起来,重刑拷打,他没泄露半点机密,坚决不承认和八路军有关系。后经组织营救,父亲获释,仍在傅三团留用,因为腿伤留下了后遗症。10月28日,傅文沐来家探望,两人商定把油印机转移到本村王荣华(傅文沐表弟)家。

担任无棣县委书记的傅文沐一次带领手枪队参加地委会议返回途中,在单家屯遭日军包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每当回忆起傅文沐,父亲总是泪流满面。

1944年,在八路军强大的攻势下,在父亲和王荣安等多位地下工作者的争取下,傅瑞五率部起义,被改编为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沾棣独立团,傅瑞五和他的“傅三团”获得了新生,转战在渤海区抗日战场。

那台油印机后来被王荣华交给了沾化县委,1964年还曾经展出过,父亲见到时兴奋地说:“这就是当年我用过的油印机!你看,纱网边框的左下角坏了,我还钉上了一个钉子。”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常记起父亲和他用过的油印机,它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