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就需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而医学科普工作是关键所在。多地卫生健康委对医学科普工作日益重视,发布多项相关通知,要求医生日常进行科普,并与职称挂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就卫生健康委推荐的7个主题(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三减三健”、健康孕育)为例,分享健康科普写作模板,盘点卫生健康委推荐的健康科普平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健康科普写作模板

近视防控

导语:简述眼睛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及近视问题的普遍性与危害性,引出话题并点明文章主题。

第一部分:引用权威数据(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相关数据)展示近视的现状,详细阐述其对个人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如视力下降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特定职业选择受限等。

第二部分: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如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同时,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合理安排用眼时间以及改善用眼环境,并引用专家观点或研究数据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部分:强调近视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建议儿童青少年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以便可以在早期发现视力问题,并讲述在发现近视后,应如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视力训练。同时还要提醒家长和学生避免盲目使用一些未经科学验证的“视力恢复”产品,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如“近视可以自行恢复”“戴眼镜会使近视度数加深”。

结语:总结近视防控的重要性,并再次强调预防近视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心理健康

导语:简述心理健康对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引出心理健康话题,并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第一部分:引用权威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介绍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自我认知清晰等等。列举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压力过大、失眠等),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多种因素,如生活压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的。

第三部分: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供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合理安排生活、学会放松、积极面对压力等,同时强调当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并介绍一些正规的心理咨询渠道和资源,例如医院的心理科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结语: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心理健康。

合理膳食

导语:简述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出合理膳食的话题,并强调合理饮食对健康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介绍人体必需的主要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并讲述每种营养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缺乏或过量摄入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同时通过具体的饮食搭配示例(如一天的饮食搭配建议),展示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饮食中。

第三部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等,提供个性化的膳食建议,可以引用相关的营养指南或研究数据来支持这些建议。

结语:总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提供一些实用的饮食小贴士,例如应该如何选择健康食品、如何控制饮食量,鼓励读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运动

导语:简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并强调科学运动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介绍常见的运动类型,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并讲述不同运动类型对身体的益处,如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等。

第二部分:提供制定运动计划的步骤,包括确定运动目标、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等,同时强调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调整运动计划的重要性,并推荐每周的运动频率,比如可以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30~60 min,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

第三部分:强调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动作,同时指出一些常见的运动误区,如过度运动、不正确的姿势等,可以提供正确的运动方法,重点强调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应该及时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建议。

结语:总结科学运动的好处,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染病防控

导语:简述传染病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强调传染病防控的重要。

第一部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新冠等,并讲述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第二部分: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等,同时引用专家观点或研究数据支持措施的有效性,最后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第三部分:介绍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状,讲述在发现传染病后,应如何及时就医和采取隔离措施。列举常见的传染病防控误区,通过科学解释帮助读者纠正这些错误观念。

结语:总结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积极参与防控工作,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三减三健”

导语:简述“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概念,强调其对健康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讲述盐、油、糖摄入过量对健康的危害,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同时提供一些具体实用的“三减”方法,如使用香料代替盐、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等。

第二部分:强调口腔健康对整体健康的影响,说明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等)可能引发的其他健康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刷牙、定期检查等方式维护口腔健康说明健康体重对预防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重要性,讲述一些健康体重的维持方法,如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强调骨骼健康对预防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补充钙质、适当运动等方式预防骨质疏松。

第三部分:强调“三减三健”对预防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实用的饮食调整建议,比如应该如何选择健康食品、如何进行日常锻炼。可以建议读者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例如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结语:总结“三减三健”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迈向健康生活。

健康孕育

导语:简述孕育新生命对家庭的重要性,引出健康孕育的作用,强调孕期保健对母婴健康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介绍孕期的营养需求,如蛋白质、叶酸、铁等重要营养素的作用,提供科学的孕期饮食建议,如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有害食物等。

第二部分:讲述孕期适当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孕期不适的作用。强调运动有助于控制孕期体重,减少妊娠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提供孕期保健的注意事项,如定期产检、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

第三部分:介绍一些孕期常见的问题(如水肿、妊娠期高血压等),并提供应对与预防的措施。说明孕期心理压力对孕妇和胎儿存在潜在影响,强调孕期心理调适的重要性,避免焦虑和抑郁情绪,提供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如与家人沟通、参加孕妇课程等。

结语:总结健康孕育的重要性,鼓励准妈妈们积极参与孕期保健,为新生命保驾护航。

健康科普平台

一、委官方指定平台

1.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新媒体矩阵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4年正式公布了首批官方账号矩阵名单,该矩阵涵盖了疾病预防、中医养生、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健康中国”微博、微信公众号,“中国中医”微信公众号,“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中国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协和医生说”微信公众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微博、微信公众号,“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以及“沪小康”微信公众号。

这些平台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直接认证,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的健康科普作品可以被纳入国家级科普资源库,而且这些作品不仅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还符合职称评审中对于“省部级及以上官方媒体”的严格要求。

2.地方卫

广东省卫委推出的“健康广东”系列项目,通过科普直播间、健康科普大赛等多种形式,联动当地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其创作的作品不仅能够在“健康广东”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实时直播,还能在平台上长期留存,供公众随时查阅和学习。类似的地方官方平台(如“健康北京”“健康上海”等)同样具备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医护晋升认可的科普发布渠道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平台所发布的科普作品可以作为医护人员职称晋升过程中的重要业绩证明。

1.省部级及以上的健康类报刊

包括《健康报》《大众健康报》《健康之友》等,在选择投稿时,医护人员需仔细确认所投期刊的级别,确保其符合省部级或以上的要求。

2.省部级以上官方机构媒体平台

如卫委的官方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这些平台因其官方背景和权威性,所发布的科普内容具有高度的公信力。

3.主流媒体健康专栏

诸如“科普中国”、新华社健康频道以及省级广播电视报的健康专栏等,这些专栏以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深厚的媒体资源,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优质的科普发布平台。

4.部级及以上的医学学会官方平台

包括中华医学会、省级护理学会等机构的官网或公众号,这些平台通常汇聚了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和学者,所发布的科普内容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5.省部级以上科普大赛获奖作品

参与由委或省级卫健部门主办的科普大赛(例如“健康科普大赛”,详情点击《医护晋升加分!2025年国家级健康科普大赛汇总》),获奖作品不仅体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科普能力,还因其经过严格评选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含金量。

避坑指南

1.如何辨别报刊机构等级?

1国家级报刊

国家级报刊就是国家级机构主管和主办的报刊,国家级机构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委,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

国家级卫生机构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等。

2)省部级报刊

省部级报刊省级机构主管和主办单位负责的期刊。机构名称前通常带有“xx”省份名称,比如贵州卫生健康委、四川广播电台、广西科学技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局、北京药监局等。

2.个人自媒体账号以及非省级以上医院内部的公众号所发布的科普内容,通常不会被视为有效的职称晋升业绩证明,因此医护人员在选择发布平台时需谨慎考虑。

3.低级别期刊或非健康类平台所发布的科普作品,由于其影响力有限且专业性难以保证,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被认可为有效的科普发布渠道。

综合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