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媒体: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著名作词人 方文山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五百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说最容易引起讨论的,也恰恰是这些“中国风”创作。
大家关注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或许是因为这些作品,调性很“中国”,带有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它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首先,我们应该先论述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某一个特定族群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世代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一个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为语言、文字、饮食、服装、节庆、建筑、信仰、艺术等等,而艺术又细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第八艺术电影。简单来说,一个民族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被称为文化。譬如,《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而《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里的三“等”、三“惹”,用的就是修辞学里的排比。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与拟人化、排比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为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哥德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这些都具有文化辨识度。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空、地域与方言。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几乎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古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推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演出,或者一出京剧表演,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
但同时,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管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其会有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议题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那么他们亲近什么呢?他们亲近通俗文化。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通俗文化。换言之,如果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籍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让大家认同书法,并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
因此,让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这应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重获新生的途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