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09年到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从无到有的“拓荒时期”,2012年到2013年两年是以传统巨头大规模介入为标志的“兼并时期”,那么2014年就代表着阶段性收尾,产业格局的座次基本落定——在下一个循环开始前,不用再指望有什么变动了。

战略和资本相关的分析已经足够,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主体内容不会有太大出入,因此本文的盘点尝试从产品形态作为切入点,给2014年做一次综合盘点。

“老家伙”榜单

首先是我弄到的一张来自艾瑞咨询的移动端即时监测工具MUT(Moblie User Tracker,仅统计Android及IOS平台)截止2014年11月的最新App排行总榜,以“周活跃”为维度:

如果以行业内流行的BAT概念划分势力,就可以发现这份2014年的最终榜单中,竟然有8位来自于腾讯和阿里两大阵营:微信和QQ凭借强悍的黏度和活跃度占据前2席,另外离社交体系较远的QQ手机浏览器挤到第10位;阿里体系占据5席,UC手机浏览器、优酷、淘宝、新浪微博、支付宝分列总榜单的3到5位。

很显然,各归其位的2014年末尾,可以发现把持移动互联网的仍然是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在PC互联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的老家伙。这毫无新鲜感可言,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先定位,后长尾,再二次定位

能上去这个榜单的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最顶层一级功能切中用户刚需的同时,进入市场够早、把体验做得足够出色。

《定位》这本书的一些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人们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要么做第一,要么重新定位。

很显然,榜单中的大部分App,在诞生时都满足“定位”理论:微信和QQ,分别在移动和PC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通讯刚需;有了UC浏览器“在马桶上也能看新闻”了;优酷能让你在公交车上愉快地看“爸爸去哪儿了”……

有意思的是在吸收更多用户成为所谓的“入口”、“平台”之后,与美国同行的普遍做法不同,中国Apps选择卷入更多功能,将通过“定位”获取的大额流量导向新的战略、商业化节点——或者说,将灌注进一级功能的流量长尾化,分散到App的其他功能中。

这种做法存在很多争议。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这会让App变得臃肿,破坏固有体验和定位”。我理解的是,用户结构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长尾流量利用率会高一些,这让许多拔得头筹的Apps有机会形成自身在用户印象中的“二次定位”,从而进一步拉升整体活跃度——可以看到,榜单中许多Apps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被长尾流量灌注的模块,在设计逻辑上是否与一级功能有很高的耦合度,也就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被倒过去以后会否觉得很突兀。

最早也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浏览器。由于在设计结构上的“海纳百川”,浏览器几乎可以接入任何线上服务且毫无违和感,分发长尾流量的能力甚至超过微信——因为浏览器最初的定位就是分发信息,所以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小说阅读器、视频甚至游戏等内容型应用都能轻易成为浏览器自身的“第二定位”,形成品牌和规模,进一步滚入各种垂直领域的用户。

这就能够解释为何浏览器这种产品形态在媒体关注度不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频次使用率。艾瑞的这份榜单中,手机浏览器始祖UC浏览器仅仅排在微信和QQ两大IM之后位列第三,而活跃度差不多是UC二分之一的QQ浏览器也挤进了前十,这足以说明浏览器的长尾利用率高,对App的二次定位以及长期活跃度有多重要。

这方面,微博可能是个反例。它的一级功能和定位到底是社交产品,还是信息产品?尽管它在榜单中仍然处于高位,但只要没有解决二次定位,甚至一次定位的问题,那微博的活跃度和成长空间就会不断萎缩,支付、IM等模块的加入都无足轻重。因为没有定位就没有产品逻辑,没有产品逻辑就没有长尾流量在各个模块之间的传递,要你何用?

当然,这不能全怪新浪,因为连twitter都陷入了迷茫。

为什么“朋友圈”一直处于二级菜单?

这个问题相信已经在圈子里被人讨论过很多次了。一种比较浪漫主义的观点是“张小龙的隐忍”,因为朋友圈与微信的一级功能是两套结构和交互方式,为了保持队形所以不能放在平级……

从“二次定位”的角度看,我认为感觉应该是与腾讯的移动电商战略有关。

2014年应该算是移动电商的元年。阿里系的淘宝和支付宝Apps在榜单中名列前茅也直接说明了这一点,一级定位的高品牌认知度和商业转化率让它们成为了在设计上可能最不怎么费神的Apps:展示商品——选定商品——下单支付,相当直接,用户用的就是阿里最需要的。

当然,即使这样,很有危机感的阿里开始了“自我二次定位”,由“纯线下电商”转化为“无处不在的电商”。最明显的动作出现在支付宝上——严谨地讲,应该是“支付宝钱包”,大部分功能开始围绕线下支付场景设计,而手机淘宝也开始尝试用二维码的方式将自身产品逻辑转移到线下。很显然,阿里对移动电商的定义绝不是“PC电商的无线化”,而是贯穿线上线下所有支付场景的随身“商品库”和“钱包”。

以后,相信淘宝和支付宝仍将长期盘踞Apps榜单的前十甚至前五,因为他们的品牌和产品结构离钱太近了。

相比之下,腾讯的移动电商之路会迂回一些。众所周知,微信和QQ这样的IM一级功能黏度很难有其他应用能赶上,但“一级定位”过于鲜明直接导致后续“二次定位”的困境。具体到产品结构上,微信的4个底部菜单中,“微信”和“通讯录”是为了服务一级定位“社交”;而“发现”和“我(主要是微信支付)”两个频道则承担着为微信“二次定位”的职责。

尤其是“发现”,特意把流量巨大的“朋友圈”放在这里,应该就是为了带动同频道中的其他功能。但遗憾的是,除腾讯的传统强项游戏之外,其他几个模块的活跃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包括与京东合作的、被寄予厚望的“购物”频道。

另一方面,随着“微店”的出现,在社会化营销中已小有所成的朋友圈也不可避免地要“让位”。因为微店甚至已经更进一步,跟着服务号出现在流量最大的“微信”频道中,并辅以微信支付的贯通。可见腾讯是铁了心要把微信二次定位在“移动电商”上,不管用多迂回的方式也要把“社交”的一级定位嫁接过来。

当然,朋友圈的优势和存在价值不可否认,甚至有可能比微店更适合孵化电商。但它的一级定位毕竟也是个社交产品,而且上面的大部分成交都脱离了微信体系,理论上存在冲击微店的可能,因此当然要予以限制——至少不能让它出现在与服务号平起平坐的一级菜单中。

One more thing

这个榜单里还混进了一个奇怪的东西——小米锁屏。这是一个App吗?为什么艾瑞要把它弄进监测体系?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从产品视角看,小米锁屏的活跃度等同于小米手机的活跃度,而单品牌手机活跃度已经足够挤进全平台手机App榜单的前十位,这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也许这份榜单也能用来佐证小米最新一轮450亿美元估值的融资?我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