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移动支付方兴未艾 横向比较仍占优

我最近一次丢失钱包应该是4年前,一次在超市结账的时候钱包不知是被偷还是遗落,连里面的银行卡也一起丢失了。从那之后我出门就再也不带钱包,如果只是平日上班,口袋里揣上100块钱就出门。不是怕丢钱,而是怕钱包里装的卡片再次丢失。

虽然这一习惯坚持到了现在,但最近一两年我越发感觉到每天带着的100块钱似乎也“没什么用了”,甚至一些时候这张钞票晚上回到住处还是原样不动。这不代表我一天没有消费,而是我的支付方式发生了转变——移动支付渐渐成为我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早晨买早餐,麦当劳里手机打开微信支付;中午吃午餐,手机订餐支付宝支付;逛街累了喝瓶水,小商超收银台印着硕大的二维码;晚上打车回住处,扫码就能支付车费……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只要绑定了手机的银行卡余额足够,你甚至不需要拿出钱包里的现金就能完成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支付场景。而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虽然现金支付仍然是主要交易方式,但移动支付也已经开始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中国境内朝气蓬勃的氛围相比,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移动支付现状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举几个国家和地区来看一看。

在今年5月底我前往台北参加了台北电脑展,期间在台北进行了数日的游览。台北的便利店遍布街头,密度远超中国大陆的同等规模城市,但我在7-11、全家能便利店消费的时候发现现金支付仍然是支付方式的主流,比例约能占去7-8成,只有极少数的顾客会使用当地银行的手机银行系统或者是悠游卡一类的储值卡交易。此外,虽然微信支付已经与台湾不少银行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但在实际体验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位使用微信支付进行交易的顾客。

长期以来台湾的金融业受制于主管机关“金管会”的监督,由于监管严格,金融机构对移动支付这种新兴支付方式长期犹豫不决。直到去年台湾“金管会”开放“金融3.0”业务后,台湾本土的移动支付才算正式起步。相比目前中国大陆方兴未艾的移动支付市场,台湾的移动支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发展成熟化和使用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来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在移动支付方面起步比中国要早得多,且市场发展已经十分成熟。NTT Docomo早在2006年就已经推出了非接触式支付功能,并且在日本NFC近场通信支付也很普及。

这些年来随着访日游客数量大增,加上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预期,日本政府正在推行一种更为简便快捷的支付系统。这一系统将采集用户指纹,支付时只要在装有指纹扫描系统的设备前验证就可以完成付款。日本政府希望在2020年奥运会前可以将这一套支付系统普及化,届时日本的移动支付体验将上升一个档次。

最后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我们知道美国是信用卡的发源地,凭个人信用签名记账在美国有着深厚的传统。不过也正因为这一原因,新兴支付方式(例如移动支付)在美国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美国的信用卡体系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几乎日常的各种消费场景都可以用信用卡结账。虽然最近几年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钱包,但在美国这个特定的市场,发展状况不甚理想。

但在全球移动支付浪潮的冲击下,美国民众也开始慢慢学习并适应了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预计,到2019年,美国通过手机在店内终端完成的交易总价值将为2100亿美元,高于2015年的87亿美元。因此不少金融机构和商品零售商已经开始着手开发自家的移动支付系统来抢占这个可期的大蛋糕。

综合来看中国的移动支付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一二线城市基本已经普及移动支付,而中小城市也在慢慢接纳这一过去未曾认知的新鲜事物。当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国内的移动支付领域也有一些问题和缺陷,这需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