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史君继续和大家聊聊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历史。

前几天文史君写了一篇题目为《蒙古国的“阳谋”,全面恢复回鹘文与内蒙接轨,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的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也有很多文友进行了留言交流。

在那篇文章中,主要阐述了蒙古国的文字发展史、蒙古国的独立、以及蒙古国摒弃西里尔蒙文,恢复传统回鹘蒙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上方文章标题进行阅读。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蒙古国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蒙古国与内蒙古两者各自眼中的对方,还有中蒙未来发展的预判等,希望大家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关系

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关系

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神圣一部分。为了清晰地区分这一地区与邻国蒙古国,我们通常将后者称为“外蒙古”。

然而,在历史的深处,内、外蒙古曾是一体的,共同构成了我们熟知的“蒙古国”。

回溯历史的长河,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了北方众多的游牧民族,创建了宏伟的蒙古帝国。

为了确保蒙古国的文化传承与繁荣,成吉思汗下令由塔塔统阿创造了蒙古文字——回鹘蒙文,这一创举为蒙古民族的文明进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至清朝前期,内外蒙古仍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维系着蒙古民族的团结与繁荣。

然而,随着清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与国力衰退,清政府为了管理之便,逐渐在行政上区分了内外蒙古。虽然那时它们并未被正式分割,但在管理制度和手法上已有所区别。

到了清朝晚期,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已无力顾及较为偏远的外蒙古地区。这时,沙俄(即后来的苏联)开始利用这一机会,与外蒙古的贵族势力勾结,企图分裂内外蒙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利用种种手段,不断挑拨内外蒙古的关系,试图为外蒙古的独立铺平道路。

清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苏联见有机可乘,于是大力支持外蒙古在1921年宣布独立。

这一举动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也给蒙古民族的团结带来了巨大冲击。

1946年,在苏联的强势干预下,外蒙古通过投票的方式正式宣布独立,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蒙古国”。

这一决定也获得了联合国的认可。

然而,苏联为了加强对蒙古国的管理和控制,将其通用语言回鹘蒙文改为了与俄国语种较为相近的“西里尔蒙文”。

这一改变不仅影响了蒙古国的文化传承,也加剧了蒙古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之间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外蒙古各自眼中的称呼

内外蒙古各自眼中的称呼

外蒙古的独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痕。

若将祖国比作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那么外蒙古的独立,便如同一个受外界蛊惑的叛逆孩子,在无知与冲动中,与母亲断绝了血脉相连的关系。

然而,母亲的爱始终伟大而深沉,即便面对孩子的叛逆与背离,国人依然以宽广的胸怀,亲切地称呼其为“外蒙古”。

与内蒙古一样,外蒙古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拥有广袤无垠的草原、碧波荡漾的湖泊以及巍峨耸立的山脉。

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见证了蒙古民族的辉煌历史与坚韧精神。然而,外蒙古独立后,在苏联的制约管理下,其发展历程却与内蒙古截然不同。

苏联曾承诺对外蒙古进行建设支持和工业援助,但这一承诺最终并未兑现。在缺乏外部支持和内部资源的困境中,外蒙古的发展逐渐滞后。

相比之下,内蒙古在中国政府的扶持下,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增长,人均GDP不断攀升,成为内陆省区中的佼佼者。

据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9.6万元,位居内陆省区首位。

与此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内蒙古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今的内蒙古,青少年中约有30%能够熟练使用蒙古语(回鹘蒙文),且90%以上都能流利使用标准的汉语。

这种双语教育的普及,不仅有利于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内蒙古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外蒙古,情况却截然不同。

由于苏联的强制推行西里尔蒙文,外蒙古的中小学生几乎没有人能够书写和识别传统的回鹘蒙文。

这种语言体系的转变,不仅导致了蒙古文化的断裂与流失,也让外蒙古的青少年在接触和学习自己的历史文化时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甚至一些外蒙古的教授和专家,为了研究蒙古国的历史和文化,还不得不特意学习回鹘蒙文。这种文化上的断层与隔阂,无疑是外蒙古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