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一名高级官员罕见对亚裔美国人群体公开承认,该机构过去的一些行为对这一群体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这肯定不是我们的本意”。

这名高官是FBI反情报副助理局长吉尔·墨菲,他在赖斯大学参加该机构与学术界和亚裔美国人群体之间的公开对话时说了这番话。墨菲说:“我们真的需要花时间倾听你们和你们的担忧,我们并不总是对的,我们总是可以做得更好。我们需要开放的沟通渠道。”

美国联邦调查局标志(图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联邦调查局标志(图源:新华社)

墨菲提到的“过去的一些行为”,是指2018年在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领导下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宣称旨在调查被认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商业机密窃取和经济间谍活动。据美国媒体报道,作为“中国行动计划”的一部分,美方曾起诉数十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多数为华人。在该计划受到有关种族歧视和偏见的指控后,美国拜登政府2022年终止了该计划。

栽赃抹黑华人科学家,学术界怨声载道

这一计划披着“国家安全”外衣,戴着种族主义有色眼镜,不断栽赃抹黑华裔科学家,造成一个又一个冤假错案。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胡安明是首位因“中国行动计划”出庭受审的华裔学者。FBI在对胡安明及其家人进行长期监视后于2020年将其逮捕,美司法部随后以“隐瞒与中国关系”为由对其提起诉讼。

美国司法部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司法部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美国媒体报道称,联邦政府在胡安明一案中“动用了全部司法力量”,但2021年9月法官还是宣布针对胡安明的所有指控均不成立。

2021年1月14日清晨,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华裔教授陈刚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家中被捕。陈刚的被捕,震惊了中美两国学术界。随后的几周里,中美学术界发起了一场罕见的声援潮。

2022年1月20日,美国司法部马萨诸塞州联邦检察官撤销针对陈刚的刑事指控。

2022年发布的亚裔美国学者论坛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304名当时受雇于美国大学的华人科学家中,在所有五个心理指标中,他们都显示了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研究发现,35%的受访者感到在美国不受欢迎,72%的人认为作为一名学者感到不安全,42%的人害怕从事研究;86%的受访者认为跟5年前相比,更难招募到国际学生;约61%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前往其他国家从事研究。这些负面效应很大程度源于“中国行动计划”。

2022年,迫于外界的批评和压力,拜登政府终止了“中国行动计划”。

“中国行动计划”终止后,审查仍在继续

然而,该计划的“寒蝉效应”仍没有消除,美国对有中国血统或与中国有关系的人的审查仍在继续。

据新华社今年1月的报道,近几个月来,每月均有数十名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中方赴美人员被美方强制遣返。美方如此霸道行径,势必让许多有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望而却步。

据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数据,自2021年7月以来,超过70名持合法有效材料的中国留学生遭美方无端滋扰盘查遣返。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其中许多人是在回家探亲后返回美国。有些人被迫提供密码或交出电子设备。

美国自诩开放包容和学术自由,却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将学术研究政治化、武器化,选择性、歧视性针对中国留学生,滥施打压。被美方执法人员频繁无端盘查,强行检查随身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进“小黑屋”,已成为不少中国留学生的“共同经历”。据一名被遣返留学生反映,美方执法人员甚至赤裸裸地表示:“我们不在乎你的科研,要怪就怪你是中国人,我们不相信你。”

极目新闻综合参考消息网、新华社、国际在线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