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产标志着苏里格气田对外送气

放喷的地火成为漠海亮丽的风景

2008年,备受瞩目的苏里格气田捷报频传,6月27日,苏里格第二处理厂顺利投产;7月1日苏里格气田日产天然气量一举跃上1500万立方米,年底苏里格气田历年累计产量将突破60亿立方米,随着苏里格第三处理厂具备投产条件,日产气量将突破2000万立方米/天,天然气处理能力达到130亿立方米/年,苏里格气田步入了规模有效开发的新里程,长庆人再次用行动在苏里格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又一个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奇迹,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苏里格气田“低渗、低压、低丰度”的地层特征,给有效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现实,长庆人反复试验论证,不断深化地质认识,进行了长达5年的前期开发准备,在苏14区块开展了一系列先导性试验,形成了“走低成本开发路子”的思路, 2005年底,中国石油作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气田开发步伐”的部署。在苏里格诞生了一个国内、国际合作开发天然气的新体制,来自中国石油5家未上市的企业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集中优势力量规模开发苏里格气田,在苏里格气田启动了7个合作区,组建了5个项目经理部,建立了国内合作开发的新模式,五家合作单位与长庆油田采气三厂一起进行科技公关,使苏里格气田成为一个合作开发的舞台和技术竞争的擂台,拉开了我国最大天然气田规模开发的序幕。

如果说苏里格气田的“三低”气藏特征,是制约效益开发的“瓶颈”,那么3500多米的深度钻井和复杂的地面工程所发生的巨额成本,则成为苏里格气田规模有效开发的“拦路虎”。在苏里格气田大部分井日产量仅有1万立方米,而每口井的成本在1200万元以上,只有总产气量超过1500万立方米以后,才能收回全部投资。因此可以说苏里格气田经济有效开发,关键是要突破两个关口,一是技术,二是成本。

负责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的采气三厂围绕制约苏里格气田的核心问题,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等目标,在创新与科技两方面狠下功夫。在地质方面,通过深化研究、滚动建产、甩开评价,拓展了含气富集区,使苏里格各区块储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在工艺技术方面,通过60余项常规技术试验,取得了20余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果,形成了地质与气藏工程、钻采工程和地面工程3大系列12项开发配套技术,确定了“井下节流、井口截断保护、井口不加热、不注醇、管线不保温、中压集气、带液计量、井间串接、常温分离、二级增压、集中处理”不同于国内其他气田中低压集气的“苏里格模式”。这一系列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为经济有效开发苏里格气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通了制约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建设的死胡同,加快了开发节奏;在管理方面,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机构、统一开发技术政策、统一对外协调、统一生产调度、统一后勤支持”的运行机制,构建了“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组织了“集中管理”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了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确保了气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优化布井方案,提高天然气富集区布井比例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泥浆体系,使用PDC钻头快速钻井等,大大缩短了建井周期,3500米井的钻井时间由原来的45多天控制在了15天以内,时间缩短2/3,最短的钻井周期仅为7天18小时;积极开展水平井、丛式井开发、小规模压裂、简化试气、压裂裂缝监测、节流器规模化等技术研究,努力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了单井综合成本控制在765万元之内的目标,比原来下降50%,大大降低了苏里格气田经济有效开发的门槛,使大气田开发柳暗花明。

几年的开发建设,让长庆人对苏里格气田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当然新的认识必然有新的收获,新认识点燃新的思想。在苏里格气田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模式,正是长庆油田在不断加深对苏里格气田认识的基础上,对油气田建设史上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为了取得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新的突破,长庆油田成立了攻关小组,重点研究“苏里格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技术”和“苏里格气田开发工程配套”技术,确立了“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建设”的技术研发思路,实现了地面工艺关键设备定型化、标准化和系列化,通过进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施工模式革新,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安装、调试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实现了批量集气站建设的效率、质量双提高和安全风险、综合成本的双降低;并建立了"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管理和生产决策,实现气田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快例如气田发展的步伐,开创了长庆气田快速度、低成本、高效率的地面工程建设和科技管理的先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摸索实践使苏里格气田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长庆人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为祖国加油,为奥运加油的梦想。

记者感言:解放苏里格是长庆人解放思想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思维之树根植于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之中,才能获得真知,进而不断的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提炼和科学运用变为现实。创新与科技在苏里格气田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为苏里格气田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作者:苏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