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日前在京召开,把农业改革作为会议的主题。网易财经特别邀请《财经时报》总编辑邵颖波和是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的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副主任李国祥博士,对三种全会进行解读,展望农村改革的走向。

中国农村改革是个伟大的进步

十七届三中全会分别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原则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会议围绕着制度创新,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等三个方面对未来做出了总的提纲性的指引。

李国祥指出土地制度是本次会议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土地制度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是个很大的进步。农民收入三十年中高度增长,农民权益不断得到保障,这些都是三十年来取得的辉煌的成绩。

邵颖波指出,中国农业取得巨大的进步,除了农民自身的创造之外,还同党中央的路线密切相关。

政策制定者应注意农村新的情况

“当前的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要值钱”李国祥指出,我们必须要注意农村实际问题正在发生的转变,政策的实施应该注意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对于农业用地以及农业经营出现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总结并认真对待。比如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是对以往模式的创新,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实际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等。推进改革,我们应该抱有希望,因为政府的实施力度非常大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希望,同时也要注意实际问题的转变,采取适合的方式来进行。

改革中必须要保障农民利益

邵颖波指出,无论中国要进行哪种改革,首先要必须保证改革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实际上当农地和资本发生关系的时候,农民的权益往往会被侵犯的。要解决决农民权益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对农地的产权问题。李国祥指出,此次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长期不变”改为“长久不变”意味着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延长。

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土地制度改革

十七届三种全会指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突破农村下一步改革的瓶颈的口子就是土地制度。李国祥指出,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等。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要素市场没有形成。同时,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经常受到侵扰。怎么样来进行保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这个都需要土地制度来进行深化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土地的流转市场,建立农地流转市场,首先要确定农地的主导权。但是,必须强调土地流转必须要保证土地的用途,以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农村土地不能分流化,这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一个手段,第二个就是保障农民的权益。

邵颖波指出,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要求土地要有一些层次上、方式上的流转。而且当前农村也确实需要也存在着土地流转的案例。但是对于流转中的资本介入应该要引起注意,李国祥指出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即应该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用途转换,要特别注意农业用地转变成非农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