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是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强化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夯实资本市场基础、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规范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具体措施之一。规范和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国新《公司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国公司应当“履行社会责任”。

2006年9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发布并实施。

2008年3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

2008年4月2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10家全国性工业协会(联合会)参与《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正式发布。

一些在公司治理方面走在前列的中国企业开始发布自己的公司责任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布了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非财务报告,且多为行业内的领头企业,如中移动、中石油、国家电网、华侨城、云南铜业、阿里巴巴等上市和非上市企业。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机构指南”网统计,截止目前为止,共有4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非财务报告),其中金融机构有4家,分别为平安保险、中国人寿、浦发银行、建设银行。

2.企业社会责任喻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昭示了企业向社会公开声明的行为规范,树立了公司自愿确立的前进标杆,发布公司责任报告体现了现代工商文明发展新时期企业管理理念的新高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将促进企业强化公司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责任体系,向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昭示了公司的价值观,指引着企业前进的方向和规范了企业行为。虽然不同行业企业的公司责任的重点有所不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公司责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每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撰写公司责任报告,但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基本上是不变的,即公司治理不能只是考虑股东、公司内部人利益,公司治理要更多的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贯彻企业社会责任,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利益、依法纳税等都应该成为企业行为追求的目标。社会责任要求公司治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说相对于股东价值说而言,对经济平稳运行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

3.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更能基业长青

显然利益相关的公司治理理论更能形成企业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形成企业发展合力。企业重视社会责任,使企业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责任和国民经济评价要求,通过自身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友好环境。从宏观方面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事关企业长远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还影响到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如果企业只顾利润不顾环境,将劳动工资压得很低,社会财富分配长期向资本倾斜,那么长此以往,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就会出现消费不足,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就会受到影响。十七大确立的经济思想,强调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层面,社会责任是统筹观念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表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重视人本价值、长远价值,具备发展的全局观念。节能减排的宏观治理要求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体系是直接对应的。

一项非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年度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国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已成明显趋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加强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更多的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导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加强社会统一标准等社会责任观念和认识。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具有更佳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