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年度峰会今天在深圳市五洲宾馆举行,建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孙志晨在圆桌论坛发言。

主持人(黄燕秋):孙总,建信是一种在银行之下开发的基金管理公司,那么,在银行之下开发的基金管理公司,除了要针对它各自的管理资产风险之外,身为一个银行集团的一个组织,基本上还要根据银行它自己本身的监管要求,我想听听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些特色?

孙志晨: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在座的各位。2005年建信成立的时候,实际上也隐含着特殊的背景,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股市经历了将近五年的熊市,当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意愿,而且当时已经上升到国务院这个层面,在这之前是严禁银行出资办证券类企业,当时实际上是国家的改革。

另外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也是建设银行战略的选择,当时我们市场刚刚入市不久,银行马上要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当时的银行是基本上还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做业务。90年代那一次所谓的多元化经营,是以彻底失败告终。

在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到2005年的时候,银行经历过非常大的发展周期,而且也经历过了血的教训和不规范经营的洗礼,已经开始走向集约化经营,讲究以客户为中心,开始进行流程再造,更多的提倡价值创造。在这种大的背景情况下,从当时行业来看,银行比较早的介入了基金行业的销售和托管两个领域,如果再做基金管理,从银行这个角度来讲,整个价值链就完整了。

从风险控制角度来讲,原先银行在托管和销售的时候,实际上对上游的管理、控制力度是比较偏弱的,虽然当时我那时候在银行也是分管销售工作,我们当时是给客户做了一个挑选,就是我们当时是“精品战略”,选择比较优秀的基金公司进行合作。

但是我们对上游基金公司到底是如何管理资产的,他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以及上游的基金公司能否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际上当时对银行来讲还是有疑问的,再加上整个产业链的不完整,所以银行当初从自身管理经营发展的需要,他也是希望能够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是这么一个大的背景。

从风险控制角度来讲,原先银行在托管和销售的时候,实际上对上游的管理、控制力度是比较偏弱的,虽然当时我那时候在银行也是分管销售工作,我们当时是给客户做了一个挑选,就是我们当时是“精品战略”,选择比较优秀的基金公司进行合作。

但是我们对上游基金公司到底是如何管理资产的,他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以及上游的基金公司能否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际上当时对银行来讲还是有疑问的,再加上整个产业链的不完整,所以银行当初从自身管理经营发展的需要,他也是希望能够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是这么一个大的背景。

当时银行成立基金公司,实际上从我们来看,实际上是有先天的资源,一个是经历过4、50年的发展,又经历当时20几年的商业化进程,它已经在整个的经营理念,整个的发展战略,整个的文化建设和内部流程上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应该说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这个就是为他进行集团化的经营应该是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这样的话,我们到这个公司来以后,所以我们在起步阶段,我们整个的合作伙伴当时我们选择的就是富华集团(译音),人力资源设计也是请国家一流公司,所以在起步阶段把建设银行这些好的做法,比如说招标选择公司,包括授权管理,以及和这些国际一流的公司合作,涉及我们当时的岗位和各种流程,起步阶段做得是比较到位。2006年的时候公司的战略,公司的文化,以及全套的流程做了起来,基本上我们觉得到2006年、2007年时候,公司基本实现了把股东的优势转化成公司的优势。

基本完成叫心理和生理上的“断奶”,起步阶段可以靠银行有适合客户优势帮你发第一个、第二个产品,最终基金公司要想真正发展起来,跟银行战略的温和,在基金行业中公司本身要具备核心的竞争能力,或者叫综合竞争能力,这样资产管理这方面的优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银行体系服务终端客户能力必须是自己具备的。

经过三年的发展,我们觉得分公司完成了初创时间的任务,目前来看我们整个的文化建设、战略建设应该和建行整个大的战略是能匹配的,目前整个股本回报率也比建行本身的股东回报率要高。

从初创阶段来看,建行投资到基金行业来讲,应该是它的一个成功。并且我们现在的一个做法,因为我们起步阶段基本就跟国际接轨,我们基金行业的有关制度安排,当时也是从欧美引进过来,实际我们建信刚起步的时候,基本把行业最好的制度都参照过来。

同时我们结合建行的一些好的做法进行融合,经过三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建行下一步集团化,加快步伐和扩大集团化经营模式,我们现在又有租赁公司,以后还有成立其他的信托公司,应该是帮他们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我先说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