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3月4日讯 九三学社今日向网易财经公布了他们本次政协会议的提案材料,一共有36个提案。以下是《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的全文: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但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村容村貌也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日渐显现。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生活污染

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回收站或处理场,使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2、农村面源污染

①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过量施用化肥使地力下降,同时农田径流和侵蚀泥沙挟带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体污染。②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畜禽污染已成为较大的污染源。此外,畜禽类屠宰场所均为零散经营,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没有建设规范的污染防治设施,粪便和废水只作简易处理或放任不管。③农用地膜残留污染。塑料大棚及地膜覆盖的长期使用,使残留地膜不断积累在土壤中,土壤的结构和可耕性遭到破坏,将对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④农作物桔杆焚烧污染。农村焚烧农作物桔杆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弥漫的烟雾造成能见度降低,直接威胁公路的交通安全。

3、农村二、三产业带来的污染

①私营企业污染。大多的农村私营企业布局不当、规模小、分布散、设备相对落后、产业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小规模的采石、碎石、采沙场的无序开采导致生态污染非常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面目皆非。

②农家乐、餐饮店污染。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生活休闲方式的追求,农家乐等各种乡村风味农家馆在城乡皆有,由此带来的餐饮废水、废气污染也成为农村中心集镇的主要污染。

4、环境保护滞后,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农药残留和使用不当引起的食物急慢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私营企业污染饮用水源和灌溉用水,直接威胁村民健康;养殖场造成恶臭污染,并传染寄生虫病等。如果不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农民的健康将得不到保障,难以实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与机制

目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省市几乎都没有安排过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经费。农村环境监测监管也尚未有效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市、县(区)、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也未建立健全。绝大多数乡镇仍无环保机构和人员,广大农村更是空无一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薄弱,大部分村民还不知道什么是环境保护。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农村地区居住分散、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能采取城市集中、大规模和高成本的建设模式。如何设计适合农村地区分散、小规模和低成本的生态建设模式,是解决农村相关环境卫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环保资金投入是当前新农村环境建设最核心问题。必须增加财政支出,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以工带农”的模式,建立支柱性和保障性投入,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联动机制,强化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增加直接补贴,建立对农村环境维护费用的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和重点功能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资金长效机制。

解决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理顺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设同行,是新农村环境管理“有人干事、有经费保障、有制度约束”的基础。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完善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引导机制,优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重新组合。通过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对环境友好的实践加以扶持和鼓励。

2、优先保障安全饮用水和公共卫生的改善

要首先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针对不同类型水源的水净化和安全消毒,重点推广分散式、高效、集成的成套饮用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我国90%农村的村庄没有标准的排水设施,大多靠自然渗漏;60%的农民没有卫生厕所,而采用地坑式厕所;95%的村庄固体垃圾未经任何处理露天堆放;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处理设施。新农村的公共卫生也应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要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的治理,应用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和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推广小型、分散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3、提高综合生物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低,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当前,肥料利用率仅为32%—35%,20%的地膜在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每年产生的65亿吨各类作物秸杆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同时,2004年全国仍有1.5亿农户未能解决燃料问题,2.4亿多农民采用柴草烧火做饭,热能利用率仅10%。针对该问题,应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建立资源节点的有效连接;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分散式、高效的资源能源技术和成套设备;推广雨水分散收集和安全储存、小型的雨水净化和安全消毒;应用废弃生物质能的转换与提取技术,推广有机质气化、固化的综合利用,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4、充分关注农村环境建设中的社会性问题

农民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新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和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形成村庄的自我调整机制和自我更新能力。新农村环境建设还应与本地村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与各地资源特点和村舍民居相结合,立足乡村实际,从村民最迫切的需要出发;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突出地方特色,使农民能够接受和使用。

5、体现综合性、系统性

农民居住的分散性、随意性是造成村容不整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的调查,99%的村庄没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规划要先行明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政策保障,编制村庄规划应避免套用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要考虑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避免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或“只见新村、不见新貌”。

6、工程建设做到低维护,低投入

我国新农村的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投入效率和农民家庭预算约束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应追求低投入、高产出,既不能造成政府投入的浪费,也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其次,工程的建设中应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工程的维护运行应该难度小、成本低,房屋和设施的改造应防止大拆大建和强迫命令。

【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上报,评价专家郑粉莉(陕西西北农村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