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3月9日讯

唐双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全球金融危机提示我们,没有固定的金融发展模式,各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必须依据各国国情来选择。中国既要吸收世界各国金融模式的积极成果,更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

中国的经济特色决定了中国的金融特色,就是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的特征明显,这决定了中国的金融目前也基本上处于“二元金融”状态,表现为十大不平衡,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金融监管水平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平衡。

对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要全面辩证地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二元金融结构存在的长期性、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加速解决的紧迫性,充分认识货币政策与经济的高度关联性、货币政策作用的两重性和科学掌控货币政策的高难性,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破坏性、金融隐患的潜在性和加强监管保持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当前金融工作基础的薄弱性、金融增长方式的粗放性和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迫切性、真正融入的艰巨性和融入过程的渐进性。

针对中国金融发展不平衡,有十个紧迫问题需要重点解决:一是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执行的灵活性、差别性,以及与其他政策的配套;二是完善监管体系,既防监管不足,又防监管过度;三是改善“二元金融”中的“薄弱单元”,提高农村、中西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四是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转变金融增长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六是保持外汇储备和汇率的合理性;七是用20-30年的时间按照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轨迹完善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储备和国际货币功能,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八是积极推进金融外交,加大我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九是开发培养不同层次金融人才;十是加强金融文化建设。

刘贵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应对外部冲击中闯出发展新路。并提出要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对西部地区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应当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劳动力优势以及文化优势,为今后的较快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的转移必然为西部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的外贸依存度较小,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平稳的上升通道。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在西部有更大的实施空间,政策绩效将远远大于东部发达地区。就西部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危机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缩小东西差距的良好机遇期。因此,西部加快发展有利于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全国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是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去年以来,西部地区在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依托比较优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最大限度降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GDP平均增长12.3%。如发展较快的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GDP增长达到17.2%;陕西、青海两省分别增长15.6%和12.7%,同比分别加快1个和0.2个百分点。2009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西部地区必须抢抓机遇,以政策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立足资源、劳动力、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作为西部地区的金融业,肩负着贯彻落实货币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当前和今后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来,积极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各级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对货币信贷政策的宣传、引导,疏通传导渠道,努力提高金融支持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绩效,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有效对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使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杨小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稳健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增长、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统计显示,200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7.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不良贷款率为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税后净利润比上年增长30.6%,资本回报率高达17.1%。金融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扩大就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支持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还不断完善住房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有力支持了灾后恢复重建。这些,都是我国金融业多年改革发展的结果,更是我国化“危”为“机”最为直接的体现。

对我国金融而言,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更现实、更重要、更紧迫,目前在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机遇,并使之转化为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强大推力。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每一轮世界金融的深刻调整,都是全球金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们要把握加快中国金融业发展难得的三大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一是把握金融格局重组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经济放缓和继续走低,美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进一步下降,欧洲金融业也遭受重大的损失,亚洲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给中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重构世界金融体系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是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金融30条”举措。目前,正是我国金融产业大有可为的良好时机,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思路,多策并举,加强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我国科学、高效、安全的金融产业。

三是把握吸纳金融人才的机遇。自古以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亟待大量的高端金融人才,而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金融精英回流,为我国金融人才储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巩固并适时拓展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人才聚集为未来重要竞争优势的良好局面。

周逢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效应正逐步传递到黑龙江,使得黑龙江省面临雪上加霜的经济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确定了振奋人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令黑龙江省倍受鼓舞。黑龙江省基础设施落后,民生问题突出,所需投资与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支持的项目和方向是一致的。同时,黑龙江省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银行经营状况明显改观,有决心、有能力利用好国家的投资资金。

黑龙江省是典型的资源性省份,长期承担着为国家输送煤炭、木材、粮食、石油等战略资源的重任,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在全国持续后移,与黑龙江省长期向全国输送初级产品和资源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有直接关系。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长年低于全国平均增幅5-7个百分点,银行信贷增幅也是多年居全国倒数几位(2008年升为倒数第7位)。2008年年底国家出台千亿投资计划,黑龙江省仅得到二十几亿元。面对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经济的沉重打击,这种投资局面亟待打破。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介绍,黑龙江储备有近万个项目,总投资约1.3万亿元以上,这些项目和国家4万亿元投资需要支持的项目和方向是一致的,今年仅可行性项目就需要投资1600亿元,需要国家给予资金支持。为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方针,今年黑龙江省计划确保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但目前尚缺一半资金需银行信贷扶持,如果国家能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给予黑龙江省较多倾斜,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改善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现状,减轻黑龙江融资压力,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4万亿元计划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三农”和民生项目等。黑龙江的投资需求恰恰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完全符合宏观经济政策和4万亿元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向。黑龙江省处于我国北部边陲,地域广大,但基础设施薄弱。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在全国处于22位,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与全国相差20多个百分点;全省尚有5000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城市棚户区98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农村泥草房仍占农民住房的三分之一左右,全省现有160万农民仍居住在建国前或建国初期自建的泥草房中,环境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我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考虑,在4万亿元资金的投向上向黑龙江倾斜,以迅速改变黑龙江交通、城乡基础设施等的落后局面,进一步改善民生,让黑龙江省人民群众共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

作者:谷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