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从总体看尚未走出下行通道

我们在2008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宏观经济急转直下的表面原因在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对关系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生了逆转,在于出口和房地产两个火车头的供求关系逆转。对于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目前有很大的争议。在2008年年底4万亿政府刺激计划,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强度不断加大的宽松财政与货币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宏观经济出现了某些复苏的迹象。例如,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1月份比2008年12月份上升了4.1个百分点,达到45.3%,2月份继续上升到49%,连续3个月呈现回升态势;春节过后,股市震荡上扬;新增信贷量呈爆发式增长,三个层次货币量均强劲增长,1月份达到创记录的1.62万亿,2月份也达到1.1万亿;对电力的需求量在回升等。但从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月份的数据来判断,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仍然不容乐观。

第二部分 当前刺激经济政策效果不确定的制度根源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深度下滑后,中央政府就及时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目前来看,尽管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的继续下滑起到了作用,但离我们的预期政策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政策效应有一个时滞以及政策相互匹配等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我们试图用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来解决中长期问题。正如我们在2008年年度报告中指出的那样,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急转直下的核心原因在于投资增长型所固有的内在冲突;引发因素在于外需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的逆转;传递机制在于外需消失与房地产市场调整预期的引导下,“为出口而投资,为投资而投资”的自我循环机制被打破,制造业等工业全面下滑,进而诱发全社会固定投资实际增速下滑。

我们不否认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是我国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我国的外贸相当于GDP的比重,1980年为12.5%,到2007年已经达到67%,其中出口相当于GDP的37%,这两项指标分别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2.5倍;二是我国的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即出口对于主要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长比较敏感。研究表明,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的收入弹性远高于1,分别达到7.18%和13%。因此,国际经济环境的继续恶化确实抵消了一部分我国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体制因素以及政策机制因素等导致了当前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的思维来进行宏观治理

尽管目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但我们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经济走势仍然充满着信心,除了需要继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有效及时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短期政策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与调整我们传统的宏观治理原则。

点击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