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安并购深发展一事,成为媒体上最热门的热门,似乎都为找到了一个兴奋点而抓狂。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桩并购交易的方方面面进行着林林总总的评述。

其实,且不说发展复牌后的表现,也先不论平安的出价究竟是高是低,单纯从深发展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深发展的小股东的立场来说,平安是不是一个好的东家呢?除了平安,还有什么人能担此重任吗?那必须先从头说起。

新桥在深发展的前世与今生

(一)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新桥的名字在收购深发展之前,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连什么是私募股权基金都不知道。不过,新桥之前确实是有些成功的投资案例的。新桥算得上是一家比较早在亚洲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收购深发展之前,其最著名的投资案例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于1999年底出手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当时,韩一银行亏损近10亿美元。在收购仅仅一年之后,在2000年韩国银行整体亏损的情况下,韩一银行就盈利了2.31亿美元,净资产收益率约为30%,不良资产率下降到2%左右。这次收购,使得新桥对投资银行业显得信心满满,于是便怀揣着投资韩一银行所打造的金刚钻,来到了中国。

新桥入股深发展,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了。在经历了几番分分合合的周折,甚至一度选择民生银行等绯闻之后,新桥最终在2004年,以12.35亿元收购了深发展17.89%的股权,折合每股收购价为3.55元,这一价格比深发展2004年中期每股净资产2.18元溢价超过60%。新桥同时承诺,在投资五年之内,不出售深发展的股份。此时,深发展的不良贷款达94.5亿元,准备金覆盖率仅28.6%,是四大上市银行中最低的。

就在公布了收购书几个月之后,2005年1月,新桥将手中所持的所有韩一银行的股份,以3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渣打银行,较4年前投入的4.17亿美元增值了6.9倍。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桥带着金刚钻投资于银行股权,这瓷器活干好了这么值钱呀。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对新桥的投资有了另一番的期待。

(二)不断发展的深发展

纽曼董事长在关于这桩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对深发展这几年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深发展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同业银行等方面的业务均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内部管理和操作流程更加完善,净利润有了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不良贷款率急速下降,同时在贸易融资业务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总而言之,现在是深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确实,从深发展自身的情况纵向比较来看,在新桥入主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不断发展的深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新桥在深发展都做了些什么,我等小股民是很难知道的,我们只有把媒体的“正面”报道拿来重新咀嚼一下。大概,深发展的改革包括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专家团队成为掌舵手,包括新桥派出的董事和独立董事,以及相应的管理团队。这里面,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开始当独立董事、现在当董事长的纽曼。这位老先生大名鼎鼎,作为曾经是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的他,在业内一向以铁腕治乱著称,先后从生死边缘挽救了美洲银行、美国信孚银行、韩国第一银行3家银行。除此之外,新桥的几把火大概还包括:打造业内领先的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贸易融资;向零售银行转型;构建信贷风险垂直管理体系;化解不良资产;推进人力资源改革,等等。

在经过了诸如此类的改革之后,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指标统计。以下是深发展网站上公布的数据:

(三)不比不知道

上面这些不错的成绩,的确与新桥和深发展现有的管理团队密切相关。要知道,这是在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取得的战果,对于深发展这家中国最早的上市银行,占据了深圳市场000001的股票代码的银行来说,确实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不过,“发展”同学虽然这几年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但不幸的是,该同学所在的“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班”是一个重点班中的重点,实在是高手如云。在这样一个班级里,进步飞快的“发展”同学,仍然算不上一个好学生。

以下,我们列出了该班级近三年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单。

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指标近三年复合增长率(%)

动态的看,“发展”同学在几项主课上这几年的成绩增长情况,都在平均分以上,个别科目还位列前茅。这再次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观点,也就是发展同学进步是明显的。不过,静态的看,和他的同学们相比,成绩还是有些差距的。

从资产规模来看,深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作为曾经的上市公司的龙头老大,在规模上不仅已经被总部同处深圳的招商银行甩在身后,即使与隔壁教室城商行班级中的头名——北京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也没什么优势了。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经营稳健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我看来,资本充足率低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它可能说明了业务增长速度太快。但是,不管怎么样,看到这样的指标,我们应该明白,深发展的融资需求实在是很迫切的。

在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上,深发展正在迎头赶上。2009年一季度,其拨备覆盖率进一步上升到130%,与平均成绩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尽管“发展”同学近年来在新桥的指导和管理下进步飞快,完全可以获得“最佳进步奖”,但由于基础欠佳,要想达到班里同学的平均成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年头,竞争实在是太过于激烈,大家常用逆水行舟什么的来做比喻。原来的非重点班级,比如城商行班里的同学,成长也都十分迅速,有些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发展同学的地位了,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新桥在深发展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发展同学下一步如何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开点小灶,实在是有些困难。说实在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大的倚靠!

平安Vs新桥

对于那些沉醉在新桥时代的深发展的股民而言,借用一下小沈阳同学的名言:五年可短暂了,眼一闭一睁,新桥这一篇就翻过去了。对于一个深发展的股东而言,下一个可以倚靠的人是谁呢?

平安银行——女大十八变

中国平安虽然不是银行世家出身,但也是搞金融的起家,与深发展还是老乡,大家都是深圳出来的。总部隔着三条街,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早就混了个脸熟。平安家里也有一个银行,虽然年纪尚小,但平安银行这个小女生女大十八遍,这几年进步也是蹭蹭的。在2003年,平安抱养了一个名叫福建亚洲银行的小孩,并给她改了个名字,叫平安银行。到了2006年,平安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并在次年将平安银行合并在深圳商业银行里,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从那时起,平安银行这个小姑娘一年一个模样,到了2009年,已经发展得快让我们认不出来了。我们还是看一下平安的数据吧。

毫无疑问,如果拿这些数据来比的话,平安银行同学算得上是有志不在年高,说起来,小姑娘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平安集团对家族银行业务的厚望和鼎力支持完全分不开的。举个例子,在2007年和2008年,平安银行83%和50%的信用卡销售都来自于集团的交叉销售,存款和贷款业务的5.3%和12.3%也都来自于集团。有了这样的支持,想不快点长大都不容易。

当然了,平安银行的问题也不少,最主要的就是分支机构太少,业务的扩张速度太慢,导致总资产、存款贷款等都增长不快,比如总资产的增长率、净利息收入的增长率,都远远低于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2008年的存款规模还是负增长,在这么低的基数下,这样的速度实在有点不好意思说。特别是空有集团4500万个人客户、200万公司客户和35万营销人员,可是在大多数地方都开展不了业务。于是,平安集团在悄悄观摩了几堂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学习班的课程之后,终于选定了自己的深圳老乡——出手了。

嫁入豪门

看到股吧里还在有人不满意平安的出价,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平安这回,算是够实在!平安确定的参与定向增发的价格,可是没有按常规打折的,更不要说咱家发展最近的股价飙升,倒回一个星期去,20日均价还要低一块钱呢。

能够出这样价钱的人,我只能说,其所图甚大!

有人肯定在琢磨,30%的股比可以让平安倾尽全力支持吗?说实在的,这个,我说不好,但是以平安以往的作风,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30%绝不会是平安的终极目标,早晚必有所图;第二,为了它的终极目标,在此之前,一定会让发展同学再进一步,否则怎么能获得其他70%的支持呢?再说,在这桩交易里,平安短期内能获得什么,我还说不清楚,可是发展同学在短期内,立刻获得了几千万客户资料和35万寿险加2万产险营销员交叉销售的支持和推动,这小鱼儿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连平安自己都说:通过获得平安集团的巨大资源,深发展将能够充分挖掘其潜力!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同学这次是嫁入了豪门!

其实,我有点担心的,还真不是平安,而是发展。通常的时候,承载了太多希望,也容易背负太多的压力,能不能最终做的好,就很难讲了。毕竟,平安和发展虽是老乡,但出身不太一样,在资本市场混的年头也长,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文化和理念特别是人员上更相去甚远,要想整合的好,很快的发挥协同效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尽管平安银行的成长史证明了平安集团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整合者,但这次的块头毕竟和以往有太大的差距!说白了,如果发展同学人虽然嫁了,心里却不情不愿,老是不配合,这个事还真是有点不好办。很希望平安能真正拿出点绝活,拿出点实力,平安,我很看好你哦!

总结一下吧:新桥这几年还算不错。平安与发展,门当户对,所图甚远,这桩买卖,合适!还是让我们好好和平安“深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