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6月30日讯 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昨日获得深发展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众所关注的“平深恋”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关于这一并购,各方讨论已经很多,比如马明哲的混业金融帝国逐步梦圆,新桥成为最大赢家,最终结果是双输还是双赢等。实际上,单就这一并购本身提出并开始向“开花结果”迈进,与平安和深发展地处深圳有莫大关系,深圳市的支持态度是“平深恋”的重要推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深恋”如最终成功,并诞生总部位于深圳的新平安金融控股集团,是深圳在沪深金融中心之争棋盘上的领先一步。

深圳市主动放手 支持平安做大

深发展与中国平安均发轫于深圳这个曾经的粤海渔村,但在随深圳一起腾飞的过程中,二者却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深发展跟随深圳特区建设步伐,从地处一隅的深圳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而且还率先成为深交所上市代码000001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深发展笑傲中国金融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宠儿的时候,马明哲和他的平安还处在创业期。中国平安直到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才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不过,20004年才上市的中国平安,从挂牌上市之日其市值就已远远超过上市10多年的深发展。其后,中国平安更是全面出击,阔步发展。深发展则先快后慢,直至陷入困顿中。

平安为何会后发而超越深发展,直至将深发展并入旗下。原因也许有行业的因素,深发展处于竞争激烈、发展受国有四大银行和地域牵制的银行业;平安选择了市场几乎一片空白的保险业,发展初期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仅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插根苗就能成树,平安选对了行业。

但是,二者差距越拉越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体制与管理。深发展在上市以后长期是国有主导,管理层长期由政府任命,公司治理结构上缺陷导致企业经营的活力不足,甚至出现多起震动全国的金融大案。反观中国平安,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董事会下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企业发展一日千里。

另一方面,在引入外资获取国际先进金融理念上,中国平安是主动“与狼共舞”,先后引进高盛和汇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外资在内控管理和资本运作上极大地提升了平安的运营能力;而深发展则一再错过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好时机,最终在资本金不足与发展困顿中“引狼入室”,被新桥资本抓住机会成功入主。

从“平深恋”双方情况看,基本上是“一个愿取,一个愿嫁”。中国平安需要深发展扩大其混业经营的银行版图;深发展需要平安提供发展后劲,本就无意长期投资的新桥也需要退出通道。但是,“平深恋”能走到一起还是要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支持。

与一直把本地金融机构紧紧抓在手里的上海不同,深圳市政府一直在有序退出以前参股或者控股的金融企业。从深发展的发展来说,深圳市政府及其下属部门曾是深发展的最大股东,但后来通过划拨和出售其股份,深圳市政府逐步减少持有深发展的股份。当深发展发展遇到危机,亟需资本输血的时候,深圳市政府也以开放的心态,坐下来与新桥进行谈判,使深发展成为国内首家向外资让渡管控权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同时,在对自己没有控制权的平安的发展上,深圳市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进行支持。除了在土地、人才、政策上给以政策倾斜外,首先是支持平安银行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使得全国只有几家分支机构的平安银行迅速获得了深商行这样一个大型城市商业的网点和业务资源。当平安需要更大的银行平台扩展金融版图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没有为“平深恋”设置任何障碍。可以想见,以深圳市政府对深发展和平安的影响力,如果没有深圳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深新恋”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让企业自主发展,将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的做法,使得从深圳崛起了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和深发展这样的全国性金融机构。

本地大型金融集团支撑金融中心

一个首屈一指的全新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对深圳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上海获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后,深圳随后也提出了建设5个中心的目标,金融中心也在其列。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看,除了全球的金融机构聚集外,扎根本地的具有全球影响的金融机构对金融中心城市本身至关重要。伦敦有汇丰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集团等,纽约也有花旗银行、美国银行、高盛等。毫无疑问,总部位于深圳的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对于深圳的金融中心建设会起到旗舰和支撑作用。

上海国有金融资产整合应该加速

反观上海,在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整合上一直没有大动作。上海本地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少,总体金融实力也不弱,包括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等。但是,这些机构基本都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单一机构的实力都无法取得像平安在中国保险业里一样的市场地位,只有浦发银行的资产规模初具实力。

上海市政府一度曾希望以上海国际集团为核心,对上海本地国有金融资产进行整合,基本计划是将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进行股权梳理,组建一个超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上海国际甚至还将中国银联原总裁万建华引入担任总裁,但由于资产各自分散,股权结构复杂,一些参股或者控股政府部门舍不得放手,上海本地的金融国资整合一直未见实质性动作,上海的本地金融机构还是处于一般散沙的状态。

没有强大的本地金融机构的支撑,将永远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短板之一。也许,现在应该是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思的时候了。

作者:毛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