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3GHU/hopumengniu.html,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最大一宗交易案。财经评论人颜言为网易财经撰文,解读这一事件。

拯救蒙牛的今天,不如拯救“中国制造”的明天

颜言(财经评论人)

毒奶品事件后,国内奶制品业公信力丧失殆尽。这是消费者对企业违背商业契约精神的正常反应。真正亟需拯救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企业,而是我们的商业契约环境。

任何商品最起码的生命是“契约精神”。这种精神包含有“不欺诈”。譬如:我1块钱买一个钉子,那么这个钉子就应该有钉上水泥墙的本领;我1毛钱买一个钉子,那么这个钉子至少也要有钉上木板的能力;就算我出再低的价格去买钉子,商家也必须给我真正的钉子,而不是用泥巴捏成的钉子。就是说,无论定位什么样的消费者,他们有多穷、出价有多低,只要是销售奶粉,商家就应该给奶粉,哪怕营养不足也应该是营养不足的奶粉,而不是三聚氰胺。否则,就是欺诈和犯罪。

在发达国家,一个犯罪分子出狱后,社会允许他爱国,披国旗唱国歌去投票。但,如果是商业犯罪、欺诈甚至仅仅是信用不好的企业或个人,社会是不允许他们在商业这个领域改过自新的,他们想重振企业雄风、重获得消费者信任几乎天方夜谭,人们彻底拒绝这样的企业和个人!正是如此“残酷无情”地对待违反商业契约的行径,才有了发达国家的商业社会──也只有商业社会,才能让国家文明。

回到“中粮”收购蒙牛这个话题。就连支持市场改革的分析家也认为,“国进民退”虽与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不符,但这种“增强奶业信心”、“捍卫民族品牌”是值得赞成的。为支持这种观点,个别分析家还强调“中粮”是一个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本文没有探讨“中粮”是否有竞争力的企图(尽管应该明白,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必须看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公平竞争表现。“中粮”作为国有企业在政策的呵护下以及在国内并非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表现出的竞争力,也许是真正的竞争力,也也许是穿上“政策”这条铁布衫后才凸显的超强“实力”),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去救一个长期用三聚氰胺这种毒性物资去“伺候”包括婴儿、儿童在内的消费者的企业?

“增强奶业信心”、“捍卫民族品牌”,最有效的做法是惩恶扬善,捍卫市场的契约精神。因此,让“蒙牛”这个企业(至少是这个品牌)通过市场占有率的萎缩,最后“消失”,比起任何集团介入扶持它更符合社会道义和商业规律。──强调,我们拯救的不是一个因为市场策划或企业管理导致巨大亏本的民族企业,我们拯救的是一个把三聚氰胺放在食品里销售给包括中国儿童在内的民族企业!

的确,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看不出这样的企业(至少是这样的品牌),还有存在市场的必要或资格。何况,拯救蒙牛未必奏效,不仅如此,还错过了借助本次教训,严律企业道德规范的契机。相反,遵循市场的规则,让消费者以及各行各业看到,突破良知底线的企业最后的下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进而让商业行为回归诚信本源,其结果或许“牺牲”了蒙牛的今天,但是能够拯救千千万万个“中国制造”的明天。

网易财经专稿 转载必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