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启安

改革开放后,80年代,中国全面进入了彩色时代,中国民众的生活开始逐渐变得缤纷多彩,彩色胶卷,彩色电视机纷纷登场。这一时期,牡丹彩开始电进入中国人的家庭。

回顾中国彩电历史,彩电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成熟期。

历史的背景折射出中国家电领域的发展轨迹,1973年11月,毕玉浩带着自己的电视机试制组参与筹建了牡丹电视机厂。牡丹电视厂刚刚成立的时候,只能生产9寸的黑白电视。毕玉浩说当时生产的电视机数量极少,不可能大规模普及。

文革结束后,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由于与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恢复,双边经济关系持续升温。日本的松下彩色电视机,日立彩色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动则上千元人民币的价格,让那时候普通中国人望而兴叹。于是中国生产彩色电视机,步入了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议程。牡丹电视机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生产电视机的厂家,被赋予了“生产彩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使命。

80年代初,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彩电刚一下线,火爆程度难以想象。毕玉浩当时是牡丹电视机厂经济协作处的处长,他说彩电刚下线,门口就有车队排着等货,往往是产品下线后,搬到库房清点完毕就直接被车拉走。而80年代特有的“倒爷”也成为彩电的追逐者。毕玉浩回忆说,当时厂门口的“倒爷”很多,见到厂里出来人上前就问,“有票没有?”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买彩电也要用票。

此时的中国,每到夕阳落山,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牡丹电视机使中国人的夜生活再不无聊。“那时候,结婚娘家陪嫁一台牡丹电视机,将会给媳妇带来无上的光荣和地位。”牡丹电视机成为了中国人特殊时代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牡丹电视机

彩电业的火爆程度导致各地争相上马彩电项目,这时候身为牡丹电视机厂经济处处长的毕玉浩天天各地奔波。“那时候我们到各地去指导他们建厂,选设备,做规划”,毕玉浩说现在很多家电企业都是当时他们援建的。现在的家电巨头当时从牡丹电视机厂受益颇多。毕玉浩说,“生产线基本都差不多,提升机、传送带,生产线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后来国内很多工厂的生产线基本都是北京电视机厂这套班子来做的,去帮他们设计、安装,我们在引进日本松下生产线的过程中成立了一套班子,给了他们。”

不过随后,国家控制了从国外引进生产线的数量,这时候牡丹电视机厂又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国家控制了他们拿不回来,拿着外汇想引进,但国家不批准,但他们想上电视机怎么办?得有生产设备啊,就由北京电视机厂给他们,充当当时老大哥的角色。”至此牡丹电视机厂在中国家电业老大哥的地位树立起来。

不过80年代彩电仍然十分昂贵,已经身为处长的毕玉浩仍然没钱买,一台19寸的彩电80年代中也要600块。而他的工资也只有五六十块钱。不过他说那时侯他家里有一台19寸的黑白电视机,“19寸的黑白电视机相当于现在的超大屏幕。”毕玉浩老人说到此仍然十分自豪,他说这台电视机是他自己做的。每到傍晚,他就把电视机搬到走廊,周围围着五六十口人,“像看电影一样,大人小孩都搬来板凳,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看动画片。”而自己做的电视机也给毕玉浩带来了邻里对他的崇拜,“那个时候家里有电视机的少,有19寸的更少,一般都是9寸的小匣子。”

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家庭里开始逐步有了彩电,毕玉浩家里的第一台彩电当然也是牡丹牌,不过是单位奖励给业绩有突出表现的员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推荐牡丹电视机厂开始转型市场化,艰难的转型道路从此开始。经历过90年代的大浪淘沙,牡丹电视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90年牡丹集团成立,此后至今近2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使得“牡丹”失去了往日的娇艳,只剩下80后一代在网络论坛中,仍然时不时的回忆那时的美好。一位网友说,“牡丹电视在生活中我并没有见到过,但是在电影中我可看见过。在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中》最后懒汉的老婆抱着的就是牡丹电视。”

后记:毕玉浩老爷子,今年74岁了早年毕业于青岛海军学校,学习通信。采访完后,我要给老爷子照一张照片,不过他说什么也让照。“我们这代人就知道干活,不像现在的市场经济都讲个名利,和你讲讲过去的历史就行了,别照相了。”我说我是搞网络的,应该让网友看看您的照片呀,他说网络我知道,我们70年代搞电视不也是高科技吗?和你们网络一样的。“历史讲讲可以,但是照片不拍了,别宣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