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1月22日讯 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今日在北京召开,网易财经作为战略合作门户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李良温在演讲中指出,在国内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作为金融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保险服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保险结构问题。因此,发展仍是保险业的第一要务。

他认为,当前需要以非风险性业务做支撑,将保险行业做大,以形成一定的资产规模。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应该随着时代的比较变化而与时俱进,要全面深入的理解保险的功能与作用。

他解释道,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储蓄型和投资型业务,纯保障型业务在积累资金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要想迅速形成一定资产规模,就需要非风险性业务做支撑,特别是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这就更需要保险业快速积累相应的资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也只有这样保险行业才能作大,只有这样保险机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内涵价值高不等于内涵式发展

李良温还指出,内涵价值的高低不能作为衡量保险公司经营当前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不能作为是否开展业务的唯一检验标准,决不能说做了内涵价值高的业务就实现了内涵式的发展,要衡量一个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还要看(三差)分析,更注重实际经营成果分析,更能反映公司当前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他认为,目前批评某些业务内涵价值低,用内涵价值衡量保险企业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这种提法本身缺乏全面性。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内涵价值评估建立在很多假设基础上,而且假设具有很大主观性;其次由于内涵价值是将整个保险期间内的利润进行贴现,片面强调高内涵价值可能掩盖了近期的亏损,甚至掩盖了保险公司粗放式经营管理的状况,公司的盈利周期可能大大延长;再次片面强调高内涵价值只能是体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体现不出兼顾保险消费者的权益。

以下是发言实录:

李良温:尊敬的袁力主席助理,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金融年会,与来自监管机构的领导业界同仁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变革与发展。当前,受经济周期性回调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方针,其中保增长是首要任务,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调结构是保增长的主要方向。扩内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调结构重点就是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内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保险作为金融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保险服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保险结构问题。因此,发展仍是保险企业的第一要务,在此就两个保险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在座的各位进行简要交流。

一、关于新形势下如何认识保险的功能。当前,社会上对储蓄型投资型业务存在一些偏见,保险企业过度依赖投资实现盈利,认为只有风险性业务才能提供保障,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保险的保障性是通过缴纳小额保险费在未来出现风险时得到远远大于保费的保险金,其他形式的保险例如储蓄型保险,被认为不能提供保险保障,而只是一种投资产品。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和片面,其实按照经济学解释,人们进行储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预防未来的不测之需,因此储蓄型保险通过平时积累资金,在未来需要时或者退休后为人们提供一定经济支持,这本身就是一种保障。而储蓄型保险还带有半强制性质,相比个人自发储蓄行为要更为稳定的资金积累途径。因此,对未来保障也更加可靠。更进一步讲,如果将储蓄型投资型保险上升到国家层面,比如像新加坡形成了个人形式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险产品的责任是涵盖生老病死残等方面,并不是只为有生病或者死亡得到赔偿的保障,大多数居民需要教育养老的保障,通过购买投资型储蓄型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满足这方面需求实现保险的保障功能,正是因为储蓄型保险具有这样保障功能,得到了监管机构的大力提倡。吴副主席指出,大力发展长期储蓄型业务。另外,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储蓄型和投资型业务,纯保障型业务在积累资金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要想迅速形成一定资产规模,就需要非风险性业务做支撑,特别是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这是吴主席提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更需要保险业快速积累相应的资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也只有这样保险行业才能作大,只有这样保险机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所以,对保险的认识应该随着时代的比较变化而与时俱进,要全面深入的理解保险的功能与作用,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需求。

二、关于如何认识内涵价值问题。目前批评某些业务内涵价值低,用内涵价值衡量保险企业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这种提法本身缺乏全面性,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内涵价值评估建立在很多假设基础上,而且假设具有很大主观性。脱离假设孤立谈内涵价值没有意义。即便用最接近实际的估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不同产品也有不同的内涵价值。因为保险产品责任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孤立的要求做内涵价值高的产品。其次由于内涵价值是将整个保险期间内的利润进行贴现,片面强调高内涵价值可能掩盖了近期的亏损,甚至掩盖了保险公司粗放式经营管理的状况,公司的盈利周期可能大大延长。在中国有些保险公司已经进入市场,7、8年甚至更长时间仍然不盈利就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再次片面强调高内涵价值只能是体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体现不出兼顾保险消费者的权益。片面强调业务内涵价值高,不符合保险企业应承担的社会公民责任,不利于保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最后业务内涵价值低并不意味着公司不盈利,要通过规模效益化一样可以提高公司的内涵价值,一些产品的内涵价值低,主要是保险期间不长,并不意味着资金回报就一定低于保险期间长的产品,从精算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所占用的期间接近,占用资本金的回报也相当。

因此,内涵价值的高低不能作为衡量公司经营当前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不能作为是否开展业务的唯一检验标准,决不能说做了内涵价值高的业务就实现了内涵式的发展,要衡量一个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还要看(三差)分析,更注重实际经营成果分析,更能反映公司当前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当前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保险业如何全面理解与充分发挥保险的三大功能。希望借此机会一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更希望聆听到各位领导同仁和专家的真知灼见。谢谢大家!

作者:海礁 董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