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著名的财务揭黑专家夏草19日发表博文质疑创业板上会公司中科电气隐藏国企出身,夏草怀疑中科电气出身不明,报告期内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收入确认涉嫌操纵, 2007年涉嫌推迟确认收入、2008年涉嫌提前确认收入。以下为文章全文:

证监会周一晚间(11月16日)公告称,证监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定于周五11月20日分别召开09年第23次和第24次工作会议,审核四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包括从事连铸电磁搅拌装置(EMS)和起重电磁铁生产与销售的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电气),该公司上市前股权结构如下:

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李爱武、余新夫妇,IPO业绩如下:

从利润表上看,中科电气近三年收入及净利增长迅猛,符合创业板高成长的要求,且该公司是国内连铸EMS隐形冠军,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

最可贵的是该公司是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曾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

笔者第一次浏览了该公司招股书时,看了这15个第一就发晕了,这样的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不上市还有怎么企业可以上市,但是今天再次浏览了该公司招股书时,发现该公司历史沿革及财务数据的三点困惑,兹述如下

一、出身

中科电气(全称湖南中科电气股份公司)前身是岳阳中科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电气有限),

中科电气有限2004年设立,但在2006年该公司又设立了湖南中科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中科),在中科电气有限2008年5月整体变更为中科电气之前,湖南中科改名为湖南智科,2008年10月,湖南智科注销,成为中科电气一个生产车间。

实际上,湖南中科是中科电气家族的第四代,现在要上市的中科电气是第三代,中科电气设立时控股股东是中科电磁:

而中科电磁设立时控股股东是岳阳电磁铁厂:

招股书称岳阳电磁铁厂是私营企业:

岳阳电磁铁厂原名岳阳市起重电磁设备厂,这样,我们可以理出中科电气的家谱:

第一代:岳阳电磁铁厂1993-2002

第二代:中科电磁:1999-2008

第三代:中科电气 2004-

第四代:湖南中科 2006-2008

笔者怀疑中科电气IPO报告期内是三个牌子、一套人马,直至上市前夕才将父亲、儿子送走,亦即这三公司混同,该公司怀疑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发行人在报告期内并没有真正实现五独立,其业绩的真实性非常可疑,因为有三块牌子同时在作账。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据招股书,中科电气祖孙三代都是民营企业,可是媒体报道称中科电气前身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设计处,2004年实行股份制改制,这是招股书一个介绍:

余志明1993年设立的岳阳市起重电磁设备厂(后改名岳阳电磁铁厂)是民营企业,但岳阳起重电磁铁厂是国企,中科电磁2004年为何要进行股份制改革且涉及委托持股?这只有国企改制才可能存在特有现象。中科电气2006年莫名其妙又设立湖南中科,笔者怀疑这是为上市作准备的,可后来为什么又放弃湖南中科的壳直接用中科电气名义上市?

据网上搜索:

岳阳起重电磁铁厂始建于1971年,前身为岳阳地区机械厂;1972年更名为岳阳地区电机厂;1980年10月正式更名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1998年10月经市工业局、市经委同意,进行资产重组,并对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重组为湖南岳阳电磁铁厂。

据报道, 岳阳中科电气有限公司(中科电气有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家高科技专业性股份制企业,公司前身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设计处,曾先后承担过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连铸电磁搅拌装置研制的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有着二十多年研究、设计、制造连铸电磁搅拌装置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国内较早从事电磁产品生产和研究的单位。

尽管国企的岳阳起重电磁铁厂与民企的岳阳电磁铁厂是两家性质不同的企业,但笔者怀疑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余志明1993年设立的岳阳市起重电磁设备厂可能是货真价实的集体企业,是国企岳阳起重电磁铁厂的集体企业,故有前身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设计处之说。

实际上,中科电气现任高管清一色从国企岳阳起重电磁铁厂出来,这一个铁的证据证明中科电气出身于国企岳阳起重电磁铁厂,该公司隐瞒国企出身,私自在外注册私营企业,不但构成违法甚至涉嫌犯罪。

二、收入确认

该公司预收款项波动引起笔者关注:

中科电气报告期内收入增长迅猛,预收款项理应“水涨船高”,但是为什么2007年末剧增至3064万元之后,2008年末及2009第三季末余额只有1000多万元,笔者找到了预收款项波动解释:

按照公司的解释,验收合格前一般收到60%货款,安装调试后一般收到90%货款,故不同的收入确认时点对其预收款项余额有直接的影响,那么该公司收入确认时点到底是什么时候?

这就有意思了,既可以在验收合格也可以在安装调试时确认收入,招股书对报告期内预收款项余额作了详细说明,相信这个问题预审时也关注到了,但如此波动有明显的操纵收入确认的嫌疑,即2007年推迟确认收入、2008年提前确认收入,导致2008年业绩出现井喷,当然这是一个假设,笔者后来又看到公司对现金流的解释:

除了2007年,其它年度“销售商品收到现金”都大于营业收入(含税),这里主要原因就是2007年度预收款项增加2561万元,而2008年、2009年前三季预收账款都是减少的;收入在迅猛增增长,预收款项在不断下降,这显得很不正常。果然,笔者发现了一则报道称:

自2004年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公司运用现代管理机制,充分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销售额从2004年1200万元,2005年5000万元,2006年8000万元,到2007年突破1.2亿元,一年上一个台阶。

这篇报道称中科电气2007年收入高达1.2亿元,而IPO申报表上2007年收入只有8361万元,整整缩水30%;2006年IPO申报收入5155万元,也缩水35%。尽管媒体报道有可能存在错报或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但差异如此之大需要公司作出进一步解释,因为预收款项很明显暴露公司报告期操纵收入确认的痕迹。

三、补税

中科电气支付税费也很反常,2007年支付税税费只有864万元,而2008年支付2951万元:

招股书对此作了解释,称2008年补缴了2007年税款:

中科电气2007年现金流非常充裕,不可能是资金紧张导致延缓纳税,第一种可能是2007年逃税、2008年补税;第二种可能是税务部门要求延缓纳税;但更大可能是2007年还是三块牌子,中科电磁、中科电气及湖南中科各自记账、报税,当时可能还想以湖南中科名义上市,2008年又决定以中科电气名义上市,故内部搞来搞去,导致这边多交税、那边又少交税,中科电气上市前按理要披露延缓纳税的原因及风险提示,但他没有披露,笔者就瞎猜了。

综上,笔者怀疑中科电气出身不明,报告期内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收入确认涉嫌操纵,2007年涉嫌推迟确认收入、2008年涉嫌提前确认收入!

当然,这只是初步判断,还需要更多证据证明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