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财富——机构投资》

六年的风云,充斥了巴黎银行的幽怨和申银万国的茫然。

巴黎银行人士清晰的记得当年合资谈判的场景,也记得当初在香格里拉盛大的开业仪式。

当一家追求市场化运营的证券机构,成为部分特定群体的自家后院时,必然要为资源寻租付出惨痛的代价。

申万巴黎那些事儿

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在揭开这页之前,已成为过去的画面,依旧有翻看的价值。

三月,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董事会在黄山召开,33%的外资股权转让无疑是会议讨论的核心,据透露,三轮招标已经结束,转让进入关键阶段,日本野村、北美信托以及韩国等机构是最后的入围者。

申银万国和巴黎银行的分道扬镳,更应看成是一种解脱。六年来纷繁的人事裙带、奖金纠纷、股东不和、投研跳槽,已经耗尽了上下的热情。

疲惫的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即将重新出发。

一份文件的背后

2006年11月,监管部门颁布《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投资管理人员提出辞职时,应当按照聘用合同约定的期限提前向公司提出申请,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工作移交。已提出辞职但尚未完成工作移交的,投资管理人员应认真履行各项义务,不得擅自离职”。

《指导意见》的出台有一则不为人知的插曲,在相关人士看来。

“上海某基金公司到证监会投诉,说有原投资高管背信,在已经签订合同的情况下离职,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给公司造成很多困扰等等,”有消息人士透露。

该人士透露,被投诉的是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原投资总监张惟闵,投诉者正是其老东家。在《指导意见》出台前五个月的2006年6月,张惟闵从申万巴黎离职。

直至今日,无法确切的说,是因为投诉事件促使意见出台,但在张惟闵离职后,其在监管部门遭遇投诉确是事实。

离职只是导火索,内部长期的权力角逐累积了足够的怨气。

按照多方人士的解读,申万巴黎基金公司2004年成立以来,申银万国的代表人和巴黎银行的代表人之间的角力是主旋律。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董事长的团队占据主动,公司的实际操盘者,掌控了公司财务和绝大部分人事权,几乎从一开始,巴黎银行方面就落于下风。

张惟闵领导的投资部是个意外。

作为巴黎银行委派的投资总监,据悉,筹备初期张是被借用到申万巴黎,在磨合一段时间后,才选择留任。

投诉事件的影响如何呢。

“此后,张惟闵到上海另外一家基金公司任职,但由于种种因素,副总裁的任职批不下来,甚至有一段时间,任何事都做不了,”有人士称。

双方的怨恨为何到了需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地步?

惟闵之后,再无惟闵

在申万巴黎三年,张惟闵同时是投资总监、研究总监和基金经理。

在巴黎银行派来的另外两名高管总经理唐熹明、风控总监表现低调时,张表现很强势,投资研究部门的人都是其招聘。

用相关人士的话来说,滴水不漏。

张惟闵辞职后,申万巴黎基金2007年之前担任基金经理的核心投资人员将悉数离职,其中包括李源海、常永涛、梅文斌、徐荔蓉、王成等等。

“张惟闵管理很有一套,但个性太强了,这导致和公司申万主导的氛围很难共处,”申万高层如此评价。

申万巴黎目前的高层谈起张惟闵,爱恨皆有。

“在张惟闵离职后,巴黎银行和申银万国在投资总监人选上难以达成一致,巴黎银行推荐的人选均被否决”,内部人士透露。

无奈之下,原总经理唐熹明一度兼任投资总监,常永涛也曾担任投资部总经理,2008年申万巴黎从诺德基金招募邹翔。

一年过后,邹翔对投研业务的具体管理不多,很多时间也不在办公室,现在投研主要是研究总监施海仙负责,有人士透露。

但无论唐熹明、常永涛还是邹翔,都难以实现投研部门当时的辉煌。

“未经证实的消息,邹翔的年薪从最初的三百万降到百万附近,尽管在把握宏观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但在公司内部威望有限”,内部人士透露。

近期,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向申万研究所招揽了一批优秀的分析师,研究的力量得已加强,但效果如何,还需检验。

张惟闵之后,再无张惟闵。

第一道伤疤

事实上,申万巴黎的开始非常顺利,老员工们记忆犹新。

2004年4月,第一只基金申万巴黎盛利精选混合基金首次募集规模达到68亿。在合资基金公司方兴之时,加上强大的股东背景,申万巴黎的基础无法再好。

当年上海滩一批合资基金公司,皆是中外股东强强联手。

申万巴黎虽然略晚于第一批成立的合资基金公司海富通、国联安甚至华宝兴业,但恰好是2004年初基金发行牛市,当时,海富通第二只基金发了100多亿,国联安的小盘精选也发了80多亿。

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申万巴黎赶上了第一批合资基金的光环。

在盛利精选开门红后,股东双方弹冠相庆。

在巴黎银行资产管理的历史上,之前没有任何一只新基金能有这么大的规模,68亿是一个记录。

尽管后来发现,全球金融机构基金首发规模都是由A股市场创造的,并不足为奇。巴黎银行非常开心,2004年还挣扎在困境中的申银万国更是如此,68亿如同给中外双方打了一针“鸡血”。

甜蜜从第一只基金开始,内部管理,中外股东非常之融洽,也正是这68亿掩饰了公司一开始就存在的矛盾。

只是,甜蜜持续时间太短。

裂痕也是从第一只基金开始。

到了为盛利精选论功行赏之时,矛盾出现了。

“第一只基金发行后,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发奖金,公司高层从80万到20万,在2004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投资总监张惟闵,总经理唐熹明都没有,”

“你给我一万也是钱,一分钱都没有!为什么你们拿那么多,我却没有奖金?”巴黎银行的人士当时即表示了愤慨。

根据规则,公司员工的奖金是总裁批的,董事长和总裁的奖金应该由股东会、董事会批的,据悉,此事之后,申万巴黎董事会规定董事长的奖金必须由董事会来批。

除了钱,工作方式的彼此不认同。

与工行渠道熟稔的姜国芳奔波于银行渠道,联络资源,唐熹明等带着营销人员到各地做演讲,向投资者介绍投资理念。

在外方看来,天天出去喝酒,这一套只不过是国企作风。

在中方看来,劳苦功高,自然应拿基金发行的首功。

到底是谁起的作用大,不得而知。但此事给双方的合作留下了隔阂,却是事实。

矛盾已经开始了累积。

工行的“干儿子”

尽管即将分手,巴黎银行人士表示,当年选择与申银万国合资,并非错误。

2000年,法国巴黎银行开始在内地筹备基金公司,在与几十家中资机构接触之后,与姜国芳的申万团队一拍即合,用当事人的话来说,大的本土机构都谈过了,和申银万国的合作理由很充分:

一、申万背后强大的代销渠道资源,在渠道为王的基金业,这是做大的保证;二、申万作为综合性券商,自身的综合实力不可小视;三、申万项目牵头人,姜国芳和陆文清在申万负责国际业务部,形象开放,这在合资基金公司,非常重要。

在彼此相惜中,2004年,大名鼎鼎的申银万国证券有限公司持股67%,巴黎银行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持股33%,走入合资的殿堂。

巴黎银行人士没看走眼。

在内部,申万巴黎号称是工商银行的“干儿子”,除了工银瑞信以外,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工行渠道的地位能与申万巴黎相比。

至今,申万巴黎基金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其渠道。申万巴黎6年的时间,早以证明其和工行非同寻常的关系。

由于在渠道资源方面的优势,申万巴黎基金公司的市场部,号称基金行业最为强势的市场部。

能在和银行谈判中占据主动,这在基金公司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成立的8只基金中,除一只在农业银行外,7只托管银行皆为工商银行。

“目前来看,以后基金发行,依然会选择工行做为主要合作伙伴,”内部人士表示。

规模百亿,业绩平平的申万巴黎为何独得工行青睐,如果翻开申万巴黎高层的履历,不难发现答案。

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董事长姜国芳、副总过振华、董事陆文清在任职申银万国之前,都曾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据透露,发行新基金,工行给旗下渠道下的指标是最高的,申万巴黎给的渠道奖励也可以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申万巴黎的员工中有大量来自工行体系或网络,这为双方稳固的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

这一点,可能是申万巴黎到目前最大的资本,“申万巴黎能够在目前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百亿规模,工行的渠道作用不可忽略”。

劣币驱逐良币

到今天,所有的矛盾都已成往事,申万巴黎基金公司也即将迎来新的外资股东。

据消息人士透露,第三轮招标已经结束,3月,申万巴黎基金公司在黄山召开董事会。

巴黎银行33%股权的接盘者应该在野村证券、北美信托以及韩国等机构之间产生。目前野村证券的可能性比较大,到最后,外资机构谁最放权,获得该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就最大。

“新的外方很可能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巴黎银行追求的只是全身而退,不会再价格上提出过高要求,毕竟相对于成本而言,获利已很可观,”内部人士透露。

对于申银万国和巴黎银行来说,走到这一步,分手其实是解脱。

“巴黎银行犯了一个错误,一开始就不应该让申银万国那边过来太多的人,” 巴黎银行人士感叹,“成立初期,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过于放任。”

这一点让法国巴黎银行至今扼腕。

申银万国派过来的高层分别是董事长姜国芳、副总过振华、督察长来肖贤、营销总监王伟、行政总监王厚谊。

“到后来,这一局面已经无法扭转了,最开始时股东太大意,像海富通、国联安,一开始双方股东们就规定好除股东规定下来的几个高管外,其他的人都要通过正式的招聘流程招募进来,”巴黎银行人士表示。

很多员工在形容申万巴黎工作状况时,两个字“好混”。

行业有一个说法,“凭本事吃饭的人,在别的公司能做下去,在申万巴黎肯定也能做下去;靠搞关系吃饭的人,如果在申万巴黎能混下去,到别的公司肯定也能混下去。”

由于挤入了大量非市场化招聘的人员,充斥着来自股东、渠道以及各种关系网络,公司内部主要精力在搞关系上。

申万巴黎一位离职的人士说,在申万巴黎混日子,比在哪里都要舒服,混日子在申万巴黎是最好的,但自己实在不想混了。

在申万巴黎的薪酬体系中,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如市场部和IT部门的总监工资一样高,员工做事情并不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每个人都从个人角度出发,这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力的缺乏,有人士分析。

“再说白了,一家基金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养些闲人也没关系,但是,对于干活的人应该有一定的待遇,足够的尊重,在申万巴黎,优秀的人,想干活的人没空间,一帮闲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一位老申万巴黎人士道出要害。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基金公司是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没有优秀的团队支撑,无论是市场、投研还是后台,要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

陷入如此窘境的申万巴黎,换股东,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个新的开始,尽管谁也不知道往后又会如何。

从2007年开始,巴黎银行已基本放弃对申万巴黎的经营管理权。巴黎银行甚至一度有在成立一家基金公司的想法,只是由于相关规定,外资从基金公司退出来,三年内不能再成立其他的基金公司,巴黎银行选择了留守。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除了分手没有别的选择。市场给了巴黎银行选择的机。

2008年,巴黎银行收购比利时富通,这使得前者在国内同时拥有申万巴黎、海富通和泰达荷银三家公司股权。

“海富通和泰达荷银的规模比申万巴黎都大,巴黎银行选择出售申万巴黎,也很正常,”申万巴黎人士认为。

在申万巴黎的外资股权转让工作小组中,申银万国方面的代表是陆文清,陆同时为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董事。

“现在引进外方股东的谈判进入了最后阶段,最终,可能要由巴黎银行、申银万国、金融工委几方来确定接盘的机构,”相关人士表示。

“股权转让按照计划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并随时向监管部门汇报,”申万巴黎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作者:高蓝 向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