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5月13日讯 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高盛欺诈门案,公众再次对华尔街的有毒资产问题(CDO即交易债务抵押债券)充满了质疑。《纽约客》指出华尔街必须不断创新的特性使其陷入一个怪圈,因此出现了具有破坏性的垃圾债券等产品。这是金融创新的负面——“金融创新往往会导致金融不稳定:投资者会对看似高回报的新产品感兴趣,而恰恰是因为那是新的,却低估了这种高产品失败的几率。”

阅读全文如下,原标题:聪明反被聪明误?(Too Clever by Half?)

“以创新求生存”---这句20世纪90年代盛行于美国硅谷的俗语早已成为商界咒语。它在华尔街最为灵验,近年来,为管理资本及降低风险,华尔街似乎已涌现出无数新策略。虽然硅谷的创新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华尔街的创新价值似乎还尚未显现。比如,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曾指出,银行唯一有价值的新产品就是自动取款机。硅谷给我们带来了微型处理器、谷歌及iPod。华尔街带给我们的是CDO、ABS及CDS,更不用提上周令股市暴跌的电子化交易了。所以,“金融创新”这一概念便毫无悬念地成为审视的焦点,现在国会正考虑通过各种途径来抑制银行业的发展过旺。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混乱之后,物物交换体系的形势开始好转。

当然,不是所有的华尔街产物都是毫无价值或具有破坏性的。如20世纪80年代米歇尔·米尔金(Michael Milken)率先使用的垃圾债券(junk bonds),这些债券在米尔金因保险诈骗罪入狱后就遭到骂名。但是,他洞察到垃圾债券会是一种有利投资——一直以来,其赢利大于风险——这使得包括已成为商业巨头的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及MCI公司在内的新兴公司,以及无数的小公司赚得上亿资产,这些资产是他们之前所望尘莫及的。现在,每年有价值近200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出售;这是华尔街主要该做的事情:将资金从投资者引向生产企业。

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位学者罗伯特·利坦(Robert Litan)最近发表的文章表明,相关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货币及利率交易让跨国公司得以不用顾虑货币价值的浮动,专注于公司经营。指数化证券投资基金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投资途径。风险资本每年为公司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一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金融系教授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指出:“有很多是非常有益的,却被我们忽略了,因为它们已经融入到日常的金融生活中了。”

可是,近来良性金融创新的盈利已被那些变成有害创新的损失所吞噬。比如,“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金融产品目的在于逃避监管,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似更加健康。次级抵押贷款本来为低收入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最后却引发了房地产泡沫,让这些人债务累累。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 swaps)是投资者抵御无法避免之风险的有效途径,却让美国国际集团(AIG)等金融机构在将纳税人潜在义务所应缴纳数十亿美元踹入腰包的同时,还能快速大把捞钱。而且,证券化——将多笔贷款组合,形成单一的复合式金融产品——让投资者们忽略了他们实际贷款的质量。

在一定限度内,有些理念存在即是合理的。但是,华尔街却不了解什么是限度:几年来,华尔街用不可思议的方式将合理的理念引向了不合理的极端。尼克拉·詹奈奥利(Nicola Gennaioli)、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及罗伯特·维什尼(Robert Vishny)三位经济学家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认为,金融创新往往会导致金融不稳定:投资者会对看似高回报的新产品感兴趣,而恰恰是因为那是新的,却低估了这种高产品失败的几率。他们不断地向市场注入资金,直到问题浮出水面,全体遭殃。复杂的金融工程会创造出担保债务凭证(C.D.O.)这样的产品,隐藏这类投资的风险,让问题进一步恶化。如果投资者们在追求更高回报的同时能够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他们就可以对损失有更多的准备——也许他们不会向房地产市场投入如此多的资金。相反,他们认为金融工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规避一切风险。拉詹在2005年发表的一片极富预见性的论文中认为,本应让经济体系更稳固的金融业,事实上却让它陷入重重风险。创新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让投资者及企业高管忘记为其自身考虑。

这些疯狂创新举动的代价是用房地产泡沫破裂所蒸发掉的数十亿美元来计算的。但是,另一个更大的代价则是金融创新概念遭受重创。拉詹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保持创新的有利部分,而不受有害部分的影响。”然而,甚至是抗击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样颇具潜在价值的创新理念,也已被归为华尔街的“下次大跌”。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曾倡导利用市场去帮助个人抵御房价下跌或未来失业等风险,而现在这些风险发生的几率已经小了很多。也许,有一天,我们将再次燃起创意激情。但是,在这之前,华尔街必须要记住那句俗语是“以创新求生存”,而不是“创新而亡”。(易言翻译)

作者:詹姆斯·索罗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