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法制办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修改〈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的决定(草案)》,并公开征求市民意见。草案提出,北京市拟规定,合伙群租住房人均面积至少10平方米。如果这一规定付诸实施,前不久刚刚诞生、被媒体关注且得到低收入者热捧的“胶囊公寓”,就只能退出北京市场了。

规定有利于消除居住安全隐患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表示,关于居住面积的规定,从各个层面来讲,都是比较正确的规定。从安全和基本居住状况来讲,这个规定对于整体消除居住方面的隐患都是好的。但整体来看,政府要启动租赁房市场这块,未来在租赁房市场启动的过程中加强制度性建设和法规建设肯定是必要的。应该说未来的二手房市场、新房市场、租赁房市场这三大市场里,我觉得租赁房市场无论是从制度建设还是产品供应、具体管理方面都是最薄弱的,所以未来不应该仅仅只规定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还会有相应的规定,包括怎样鼓励大家租房。

胶囊公寓体现政府的失责

对于胶囊公寓的出现,马光远表示,这体现了政府的失责。他指出,近些年讲了很多廉租房与公租房建设,但是政府做的并不多。在2006年左右,相当一部分的地级市连一个廉租房都没有,也就是说,对于低收入阶层,一方面是买不起房,另一方面又不能通过市场租赁行为来解决自己的居住,这个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

他还表示,胶囊公寓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更不应该是制度体系里倡导的方向,包括未来我们对整个租赁房进行规范,一方面政府要提供相应的能够让低收入阶层住得起的公共租赁房屋,新加坡租赁房的价格基本是市场价格的20%左右,保障性体现的非常明显。而我们这块,包括廉租房,我觉得定价都偏高。

马光远指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大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当然,我们欠了很多年的账,也不可能是一两年能把账还上的,但主流模式、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了。

对于胶囊公寓是否应该禁止?他表示,留下这个也算是好事,对政府来讲是一个鞭策。它是非常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某些人来讲可能提供了一个住所,在北京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有了暂时安身的住所。

作者: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