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6月11日讯 本期《经济学人》的文章提醒全球应谨防通货紧缩。这是《经济学人》本周联合全球知名经济学家一起在网上讨论的结果 : 发达国家将遭受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扰,而发展中国家将更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阅读全文如下,原标题: 进退两难的通货紧缩局面(The deflation dilemma )

发达国家应采取措施防止物价继续下滑。否则这将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平均核心消费物价通胀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

时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让你的神经更加紧张么?对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人来说,值得关注的问题已大大减少,同时,一切也渐渐浮出水面。金融市场向各界传递的信息错综复杂。国债收益率的不断下降表明了投资者对经济滞涨和通货紧缩的担忧;与此同时,节节攀升的金价则将人们对通胀随时可能爆发的焦虑表露无遗。

最大的危机究竟潜藏于何处,经济学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这无疑和他们关注的国家和时间段关系密切。在《经济学人》于本周发起的一场线上讨论中,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名经济学家参与其中,鉴于讨论结果,对于经济大国,短期内通货紧缩带来的风险较大;相对的,通货膨胀则时刻威胁着许多新兴的经济体,经济大国也将长期受其困扰。

这种看法无疑很中肯。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即便中央银行采取了降息(“零利率”时代即将来临)和其他诸多措施,通货紧缩的压迫感常在,甚至已经演变为严酷的现实。截至今年4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仅增长了0.9%,这是四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同期在欧元区,其增幅仅为0.7%。在与不断下降的物价鏖战了十多年的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则下降了1.5%。

我们没有理由期待转机的出现。多方测量所得的货币和信贷增长率在这三个国家都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使得这些国家的实际生产量和其潜在产能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欧元区,其所采取的财政紧缩方案将进一步抑制国内需求。不幸中的万幸是,物价突降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主要得益于一般民众仍希望消费价格能够适度增长,对未来将会发生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实际价格得以保持稳定。但这种短期的压力平衡显然已现颓势。

风险水平的平稳状况亦是如此。如果通货紧缩加深至根深蒂固的话,其危害将比多数通货膨胀大得多。当物价下降时,消费者们将延后其购买行为,以期物价进一步下跌,这使得各国经济陷入了支出疲软和物价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中。在负债累累的经济体中,物价的持续下降将加重消费者和政府的债务负担。

另外,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更难应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央行行长们在抑制物价过度增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政府在减缓物价下跌方面一直鲜有作为,这表明人们对通货紧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债台高筑的政府往往会通过极力提高通货膨胀水平来减少其债务,但很少有迹象表明对低水平通货膨胀的政策倾斜有所减少。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分别属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世界三大央行应该是对物价下降最挂心的。预算强制性紧缩的规模显示,这些央行的政策利率将在未来几年内保持低水平。但这将在其他方面造成相应的问题。“零利率”使得经济大国里的资本纷纷流向收益高的领域,这使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国家维持其稳定状态的难度大大增加。

屋漏偏逢连阴雨

这种问题在新兴经济体中尤为明显。随着物价持续增长和资产泡沫的胀大,许多此类国家的经济已经过热了。其中多数国家不合时宜地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据《经济学人》的跟踪调查,在25个新兴经济体中,三分之二国家的实际利率已经调降为负了。这些国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波动很大,所以其物价会在短时间内持续不断地上升。

这一切都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势在必行。对此有所感应的巴西、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开始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则始终使其人民币紧够美元,这一政策限制了其调整利率的空间。同时,那些汇率相对灵活的国家也担心较高的利率会使其货币不断升值。

事实上,在新兴市场中,较坚挺的货币对于世界经济的“在平衡”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为大经济体们提供规避通货紧缩压力的机会。新兴经济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为缓解物价压力提供了助力。对资本进行适当的约束还能起到防止大量外来资金涌入的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项政策能够百试百灵。当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状况不稳定时,新兴经济体易于遭受贷款狂潮和资本泡沫的侵害。也许,在今时今日的世界,发达国家走出通货紧缩,将以在发展中国家埋下经济萧条的隐患为代价。(易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