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构建未来竞争力”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在京举行,世界各国八百余名嘉宾、代表共同参与了大会讨论。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发来大会主席贺信,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副委员会长蒋正华、成思危发表重要演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多家国际组织给予支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负责中国、蒙古、朝鲜和韩国的区域总代表爱德华.克拉伦斯.史密斯到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马尔代夫国家住房及环境部、匈牙利国家能源委、英国伦敦发展署、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美国能源署研究中心、欧盟亚洲战略中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风能协会、绿色和平、日本太阳学会、香港乐施会、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美国驻华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土耳其驻华使馆、墨西哥驻华使馆等众多机构的嘉宾出席了峰会,并参与有关论坛的对话和研讨;全国人大、政协、国务院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上,主办方领导、中国证监会原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道炯代表大会组委会致开幕辞,国际节能环保协会节能委员会会长沈龙海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部署应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措施,在过程中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最时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中国成为全球新兴经济投资增长最为快速的国家,据中国人民银行信息,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动力,也为各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空间。但是新的机遇往往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低碳是否是个“秀”?如何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低碳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如何保经济增长,建设绿色、生态社会,转变模式,升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与会嘉宾在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上热议。

如何构建中国的低碳发展模式成为大会开篇献策的主要议题,大会顾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王茂林、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穹、大会学术顾问、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联合国工发组织区域总代表爱德华.克拉伦斯.史密斯、马尔代夫国家住房及环境部部长穆罕默德.阿斯拉姆、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龙永枢、世界银行首席能源专家罗伯特.泰勒等众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提出观点。

王茂林提出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不盲目攀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不能为了低碳而放缓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的观点;

何建坤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促进能源替代,优化能源结构,是长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选择,他预测新能源和能效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增投资,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能源和智能电网将成为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爱德华.克拉伦斯.史密斯提出政府推进绿色发展战略,执行力度和制定政策同样重要,私营部门是中坚力量;

刘燕华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推进科技创新,中国革新发展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同时指出当前还存在技术转移机制未真正建立,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衡量,新技术无法有效推广应用等低碳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罗伯特.泰勒则提出中国发展低碳需要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建设一个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的发展系统,专门用于促进企业层面的清洁技术开发等建议。

魏建国担任大会主论坛的主席,并主持了专家论道全球经济加速与新兴经济体的中国革命对话研讨环节。

本届大会由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发起主办,同时由世界风能协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英国伦敦发展署、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或承办分论坛,大会共设置两天议程,八个讨论环节,通过设置相关议题,旨在通过一年一度的世界环保大会这个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世界各国嘉宾、代表献计献策,真诚交流,务实沟通,进行专业研讨与对话,引导各界针对中国低碳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变革等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中国向绿色生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务实性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会主席团嘉宾还有马尔代夫驻华特命全权大使阿哈迈德.拉帝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蔡鄂生、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公使法泽考什.久洛、英国伦敦发展署副署长彼得.比第、匈牙利国家科学能源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泰耶、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主席兼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英国商会主席彼得.彤、世界风能协会副会长塔纳伊.乌亚尔等。

据悉,7月28日大会欢迎嘉宾晚宴,主办方领导、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会长白羽委托代表李军洋致欢迎辞,国内外众多嘉宾共同观看了晚宴上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精彩演出,大会组委会及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现场向社会公开发布了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2010北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