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震接受网易财经专访

网易财经9月14日讯 2010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9月13日-9月15日在天津举办,主题为“推动可持续增长”。网易财经作为达沃斯官方网络合作媒体进行全程直播。会议期间,马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震接受了网易财经专访。李震表示,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跨国并购和投资业务的公司,对世界经济比较关注。他认为,目前全球几个大经济体总体比较疲软,中国则做得比较好,处于求稳期。

李震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见底,现在正在回升,但中国正面临一个房地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好了,则会跟着世界经济一起回升,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有二次见底的风险。

对于未来投资和并购的方向,李震表示,城市化进程、消费以及低碳等“革命性”领域将是风险投资关注的主要方向。

以下为文字实录:

网易财经:金融危机之后,我想问您一下,现在的世界经济的形势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遗留的问题?

李震:这是个大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在看世界,世界都在看中国。我们公司是一个做全球跨国并购和投资的公司,确实比较关心这个事儿。美国现在还是比较疲软,没有找出特别好的方式使经济有一个大的起步,美国还是一个强国,但是显然他比较疲软。欧洲是一个很大的板块,看欧洲要看欧洲南部这一块,你看希腊,甚至意大利,目前显然不太会有好的消息,甚至北欧像芬兰,虽然说夏天的时候有火山爆发,但是那也是让飞机延误了几百架次而已;英国现在一般般,但是德国往北的情况还可以。

作为几个大的经济体来说,俄罗斯现在好像没有太大的气色,中国是做的比较好的,现在在求稳;我们公司印度的业务做的非常大,但是我们自己是在整个投资流动中的,整个资金的流动都会有感受,总的来说印度现在还是比较谨慎;巴西作为另外一个大国,主要是等着别人去投资。世界经济总的来说除了欧洲的北部是比较乐观以外都一般,你仔细看一下欧元的走势也不是特别乐观,欧元兑人民币好的时候是超过十,现在是8.5左右,所以还是一句话:中国经济还得靠自己。

这是第一。

第二,有很多老外有一个不完全是实际的期望,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把他们从危机中救出来。怎么个救法呢?1.希望中国消费者能够买他的东西。那得看你东西性价比怎么样了,对吧?2.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到他那里去投资。这两个希望都要具体到企业,具体到产品有没有人要。

网易财经:您能不能稍微总结一下,金融危机之后,现在世界处势处在金融危机的什么样的阶段呢?

李震:我觉得底市已经见了,现在整个情况是比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大家的预期要好。那个时候有一个全球的恐慌,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但是现在因为我们有互联网,信息从全球各个国家的首脑到老百姓到所有的人和所有企业之间的沟通非常快,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第二个呢,是跟几十年前,比如上世纪初金融危机不同的,以前的金融危机发生就是打仗,德国打了两次仗都是因为经济不好,所以打仗。现在各国政府合作的比较好,大家虽然说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最终是能够坐下来谈的。比如:有很多人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有很多看法,但是最终是可以坐下来谈的。因此我们整个世界走出危机,应该说走出来了。我觉得是在往下一个周期,往上走的周期,我觉得我们是走出谷底了,在往上走,走的比较平缓,但是花一点时间会越来越好的。

中国有一个其它国家没有的事儿,中国的整个资产是不是泡沫?这个我没法说。但是整个房地产的价格显然是偏高的,这不但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如果说把握的好的话,我们也会跟着全世界一起往上走,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可能会由于资产产生泡沫,会使我们有一个二次见底的风险。

网易财经:中国因为国际这一块的局势您怎么看?比如:出口的稳健,还有人民币升值、汇率等一系列问题。

李震:总的来说如果美国和日本的需求如果疲软的话,显然就是给这些国家进行出口的企业肯定受打击啊。对吧?我感觉中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宏观上讲出现这些事情是好事情,微观上讲肯定会有很多痛苦的。痛苦就痛苦在这些企业上,这些企业如果说有25%以上的东西是送往一个国家,美国。那你想一想,美国的经济不好会百万在两个方面:

1.用旧的东西不扔。

同一件衣服我经济好扔了买一件新的,我经济不好的时候衣服多穿一年怎么样?汽车多开一年怎么样?最吧?这是一个,就是叫重置性的购买少了。

2.新的东西买的也少了。

那么这些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除了美国以外,出口美国的公司势必还会出口其它的地方,这些企业是会受到挺大打击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一定会有这些外来的压力,你一打压会打出什么结果呢?把这些竞争力低的企业给打掉了,但是迫使我们的企业朝高的增值的方向走,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压力才会使你往高增值,高科技的方向走。这是第一。第二,你会往国内市场走。

以前传统的方式就是卖苦力,像温家宝总理刚刚说的:“一双袜子我们挣一块钱,别人挣八块钱、别人挣七块钱。”那么现在第一,我卖中国八块钱,整个八块钱都在中国,只是在中国的不同价值链上,由中国不同的企业给分割了,这是一个好事。对吧。或者说我们把别人的一个品牌给收购了,一块钱是中国的制造商赚的,另外的七块钱是其它的中国公司在国外挣的,这也可以。所以从宏观上讲,会有这么一个压力,会把中国的企业压到上头去,这是好事。微观上讲,某些企业会受到一些比较大的打击。

网易财经:中国除了国际的经济环境之外,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可能也是正在做一个调整,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我想问一下,现在中国企业是不是也面临着一些变化。因为咱们公司是做收购兼并和投资的,有没有一些新的机会或者是市场机遇?

李震:这么大一个国家,机会肯定是无穷无尽的,从机会上讲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个事。不说别的吧,就芬兰一个国家,500万人口,人家机会都很多。咱13亿人民,所以机会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如果从方向上讲,不同的投资公司擅长不同的东西,每个人在他的领域肯定也有无穷无尽的机会。从大的环境上讲,可能我们要关注几个:1.城市化。2.消费者。3.低碳。

这些是一些比较大的话题,但是在这个大的话题底下我们要比较务实一些。城市化确实是已经到了不是说概念化的东西,城市化举几个数字来说,东京一个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韩国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大。香港是一个城市,它的生产总值比越南一个国家也要大。越南人口上讲可是大国啊,它的人口跟法国一样,八千万,很快就超过亿了。所以城市很重要。

第二个,统计数据表明,咱们说的是客观的数据。现在在适龄的成年人里头,就是35-39岁之间的这些人有超过10%的没有结婚。不是说找不着,他们可能选择单身。这也就是城市化带来的另外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显然会导致商家的角度上讲机会在哪里?如果原本的一种经济到了35岁有个家庭了,有一个、两个小孩,这是一种消费方式。而你如果决定选择了单身,这又是另外一种消费方式,你在投资的时候肯定要朝城市化方向去想这个事。这是城市化第一。第二个是什么呢?城市化肯定和消费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光北京、上海城市化,二线城市、三线、四线城市也会往城市里走,所以你在做项目的时候肯定要多想一下这方面的潜力。从生活方式上讲,我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和芬兰有很大的不同,不是收入的不同,而是真正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芬兰到了夏天天热的时候,他就要去休假,倒不是说去很富裕的地方去休假,会在山里头、荒野里头会有一个小木屋,他们会在里面待着,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在芬兰有两个房子,普通美国人到了休假的时候也会带着他们的家庭去度假。中国人可能很多未必有这个收入可以“迁徙”出去玩去,这个时候中国人的家是不是显得特别重要?我说白领买了一套房子借钱30年辛辛苦苦替银行打工;我为什么往下说这个东西呢?中国人在家里装修的时候是愿意花很多钱的,因为这是唯一的属于你的一块地方。而美国人家里装修用的东西远远没有中国人多,我说的是普通百姓对普通百姓。他花的钱不多,因为他有很多其它地方去。中国人会花很多钱把他家里的东西布置好,至少15年之内你用不着换了,对吧。那块地板踩个15年,一家三口人踩个15年是踩不坏的,所以他会愿意多花点钱买好点的。所以投资的方向可能往城市化和往消费者,尤其是中国现在;国家的富裕反映在越来越大的一个中产阶级方面,这是一个。

这是一个东西,然后我们说到“碳减排”了。碳减排这个东西有两种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一个,从跨越性的技术。比如:我现在用风能。原本中国很多的电厂用的是煤,煤显然是有污染的,烧煤出来的都是粉尘、黑烟,还有硫、还有臭味。烧石油的话可能比较贵,可能不会说太多;做原子核电厂毕竟价格很高,用风能很好,用太阳能也很好。但是实际上这些东西,毕竟风能发出来的电比较有限,而且风能的设备非常高,要政府来补贴。所以你要投资的话,一种投资方向,我用低能源。比如:地热、海水,这都是概念性的东西,确实海洋和太阳的能量无穷无尽。可是我们商业化了吗?还没有。这是一种东西,另外一种东西,现在你要是说某一个工厂,任何一个工厂吧,他现在肯定是有一些东西是在转的,任何一个工厂都会有东西在转的。比如:化工厂,它有风扇在转,有电机。你要是把这个电机的效率提高到5%-10%,这做得到吧?做到。对吧,可以做到吧?我这个电机体积做的更小一点,你就可以硅钢片和铁和铜用的更好一点,这个是可以真正的节省掉一些;就是说可以在碳减排和能耗上面有一点节省。我们公司因为做的项目比较大,比较会愿意朝传统的企业技术改革这个方向去走。但是有些风险投资会愿意去投一些革命性的东西,这两个都是好的。

比如:汽车代替了马车。但是毕竟马车跑了两千年才变成了汽车,这是一个革命。有了汽车以后四个轱辘会越来越快,用的能耗会越来越低,这不是革命性的东西,但是会越来越好。总的来说,这个趋势城市化是一个事。消费者,还有低碳,主要是这些东西。当然还有其它非常多的东西,医疗、农业等等,我觉得机会是无穷无尽的。

网易财经:您刚才说低碳、环保,这一次达沃斯的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政府、高层也一直在说这个话题,“低碳经济”说了很多年了,我想问一下,您觉得中国离真正实现低碳经济还有多少距离?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李震:就说刚才温总理说的吧,他从统计数据上讲的,显然中国现在的目标离他的期望,离温总理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步总是要达到的,至于多久?我觉得会在未来,而且是不会太久的未来。这个东西从两个角度来说:1.经济上的必须。如果说从立法上到经济上使得你;比如:油价如果越来越高,你的汽车是一个油老虎。那么你肯定在经济上划不来,必须做一些改革来适应这个东西。这是第一。2.人的自觉上面讲。低碳本身也是好的生活习惯,就像很小的一个事,你出门把你们家的灯给关了,这个可以吧。如果养成这个习惯,文明一点又可以减少很多浪费了。这个社会文明本身一个是自觉,一个是经济利益会趋势我们,还是会比较快的达到这个目标的。

网易财经:除了市场化和人自身的之外,在政策方面会不会有一些倾向。比如:我这两三天有观点觉得可以在低碳方面成立一个低碳兼容这样一些制度方面的创新。

李震:制度方面肯定是会有这样的一些东西,中国在设立制度方面应该说效率是比较高的。但是制度这个东西呢,关键是还要去实施。记得哥本哈根之前有很多做碳额度交易的投资公司很多,你还记得吧?现在说的少了吧?就是因为这个之后大家觉得比较难实行,所以就比较少有人去做了。所以制度肯定是有必要的,也要有一个导向性。但是整个导向还是得导向经济利益,咱从经济学上说;我在美国两个经济学校待过,他们两个思路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哈佛,一个是芝加哥大学。哈佛是讲究政府干预的,我本科是在那边读出来的;芝加哥大学讲的就是政府啥也别管,政府立法了之后,你立法了之后让经济利益去趋势这个东西。

从制度上讲,要有一个平衡就行了。中国的环境方面立法是没啥问题的,立法是好的,但是最后落实到企业上,你去看电视吧,整天都有企业往河里头排污。那不是立法不对啊,就是你没有去实行。但是如果这套东西,芝加哥大学的看法是什么呢?你排污可以去排,就罚你钱就可以了。到一定的时候你觉得划不来了,我可以去排,但是划不来了,于是我还不如不排呢。从立法的角度上讲,立法和制度上、政策上使得这个企业走低碳的和环保的道路对他经济上更加有利,那么他就会往那方面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