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王能元

国庆前,巴菲特与盖茨的豪门盛宴被炒得沸沸扬扬,一场“裸捐”大讨论正式展开。追究其热炒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名人效应。巴菲特与盖茨,一个是投资大师,一个是科技精英,二人共同的特点是全球级巨富身份,在全世界都算是响当当的人物。这种名人效应真是了得。

第二是高调“光标”。不同于大多数富豪的沉默,陈光标算得上是勇于吃螃蟹第一人,精神可嘉,勇气可嘉。正是有了高调的陈光标作为参照系,媒体才有了借助标杆进行炒作的素材。

第三,“裸捐”是稀罕物。正当几乎所有中国人正忙忙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时,突然冒出一个稀有名词“裸捐”,而且是富豪的“裸捐”,那得捐多少钱呀?为什么要全部捐掉呀?鲁迅先生分析的国民劣根性-凑热闹心态暴露无遗。

除了能够制造新闻效应外,我倒觉得“裸捐”其实不值得热炒。理由有三:

首先,裸捐是个人自愿行为。此次,“巴比”二人来中国多少带有向中国富豪普及如何做慈善的味道,因而不少媒体甚至富豪自身也就纷纷猜测“巴比”会“劝捐”,弄得许多富豪都不敢接受邀请。其实,作为慈善行为,无论是“裸捐”还是捐一块钱,都是一种自愿行为,一种出自内心深处的自然行为,体现的都是爱心与善意。这里不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物理规律。因而,裸捐作为一种慈善行为,本不该被别人“劝”,更不能被别人“逼”。新闻媒体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过于热情,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在极力鼓动更多的富豪参与“裸捐”,让那些接受邀请而没有参加慈善晚宴的富豪倍感压力。其实,这就违背了慈善的“自愿”性质,这种热炒并不可取。

其二,裸捐是私人行为,可以不成为公众事件。裸捐除了是自愿行为,同时也是私人行为。一个富豪做裸捐,他完全有权利保护这种隐私,不向媒体公开,而选择成为“默默无闻”的雷锋。他完全可以不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许下裸捐承诺,类似地,在将来兑现裸捐承诺时,媒体也不能取代公证部门。总之,这一切都可以脱离媒体来进行。当然,既然是私人行为,陈光标也完全有权力决定是否公之于众,也完全可以告之媒体。在这次裸捐事件中,他行使了个人隐私的开放权,同样是个人行为。媒体也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一通热炒。

其三,裸捐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与需求层次。人的价值取向理应是多元化的,对于富豪来讲,其价值取向不同于普通人,并通过非常方式来体现也是可以理解的。马斯诺需求理论早就诠释了这一点。富豪的这种需求属于哪一类可以另当别论,但我们可以将“裸捐”这种行为理解为“满足这种特定需求”的形式,理解为富豪们体现个人价值的方式。至于有人质疑裸捐承诺背后的其它动因,我认为这是次要的,并不重要。要不然,这些人也可以自己承诺裸捐。退一步说,即使裸捐的动机不是我们通常要求的“很高尚”,但毕竟“陈光标们”敢于承诺,而且事实上也在不断兑现承诺并持续捐赠,这就很难得了。所以,有些媒体对人家指手划脚也就表现得不够大度。要是媒体借机炒作自己,“这种价值取向”那就更不应该了。

其四,裸捐将在中国落地生根。“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今中国,拥有超级资产有能力“兼济天下”的富豪数量仅次于美国。当前情况下,裸捐被视为较“前卫”的举动,也只有陈光标一人高调响应“巴比”的倡议。相信若干年后,中国的富豪会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李光标”、“张光标”等加入到陈光标的行列。而且,随着慈善机构管理越来越规范、慈善机制越来越健全,裸捐将会越来越多。届时,裸捐将不会成为轰动性新闻,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热炒”的新闻价值。

但愿裸捐事件后中国的慈善事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壮大。即使不是“全裸捐”,“半裸捐”等其它形式的捐赠也应该受到欢迎。

重在行动,而不是热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