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和2010年全年经济数据今晨公布,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0年全年上升10.3%,再次回到两位数的增长轨道,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从经济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也表明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也完全起到了相应的效果。

与此同时,12月份的单月数据显示,CPI通胀率同比出现了一定的下滑,12月份的CPI同比上升4.6%,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但低于上月的5.1%,尽管如此,环比通胀率仍然出现了约0.5%的上涨,这表明通胀惯性上涨仍将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春节临近,未来几个月,通胀仍将保持在高位运行。

国内需求各数据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3.5%,比11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同比上升19.1%,比上月多增0.4个百分点。由于冰雪天气肆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上升24.5%,比上月的24.9%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央行在年底的压信贷政策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来看,经济增长已经回到了常规的轨道。中国异乎寻常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其中通胀上升、资产泡沫忧虑以及经济结构的更加不平衡是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政策挑战。

由于经济增长迅猛,产出缺口也开始转正,这事实上导致了通胀上升的潜在压力不断增大。中国通胀率环比不断出现加速趋势,正是这种压力的表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经济增速仍然保持目前的增速,那么通胀警报将难以解除。

通胀以外,资产价格上升压力仍存。中国官方已经准备实施房地产税等若干措施,试图抑制房价的上涨。我们认为,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强劲,同时,土地成本上涨迅速,房地产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房价的上行趋势。房地产税反而可能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导致房租的上升,这将最终导致中国通胀出现上升。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物价上涨压力,中国通胀压力却可能因为经济结构的再度恶化被部分压抑。这是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了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而消费比重则再度下降,投资比重上升导致了上游产品的提高,消费的“短暂缺位”却导致了上下游价格不能完全传导。同时,地方大量投资在房地产领域加大了城市的规模,但对服务业需求的跟上仍有待时日,这却也变相消解了些许通胀压力。

澳新银行认为,中国货币当局在2011年需要通过货币紧缩措施来抑制通胀的上升,并有效管理普通居民的通胀预期。在常规上调存款准备金来收缩市场流动性之外,中国央行也需要将利率政策作为一项关键举措推出,来逐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负利率的问题。同时,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也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人民币的升值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本流入等问题。

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将在未来的一段较长时间内进入由于租金、工资以及水电煤等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构性”通胀阶段,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一个较为长期的政策措施来逐步挤压资产泡沫、限制通货膨胀以及逐步实现宏观经济的再平衡。

作者:澳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