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uotes.money.163.com/usstock/hq/NTES.html 财经2 月讯 在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 期间, http://quotes.money.163.com/usstock/hq/NTES.html 财经《 http://money.163.com/economist/ 》栏目专访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得主戴尔•莫滕森。他的获奖贡献是工作搜寻理论。他对中国经济充满兴趣,对中美经济关系十分关注。他如何看中国经济从劳动力优势型经济转型为技术发展型经济的艰难道路?

在访谈中,戴尔•莫滕森对网易财经编辑表示,对中国之行感到很有趣。这是他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首次来中国。他坦承,获得诺奖对他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在刚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还怀疑那会不会是恶作剧。

莫滕森用他的工作搜寻模型解释了中国就业领域的一些现象。对于中国的用工荒现象,莫藤森说:“这将有两个结果,一是工资会上涨,这对你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个迹象表明,当前的工资水平对供应的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非技术工人方面,当然他们主要是居住在乡村地区,企业可以做的一个调整就是在接近他们居住地的地方建厂,因为他们吸引农民工迁徙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如果他们迁移到更接近农民工的地方的话,我认为低技术工人的供应还是充足的。”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是否会影响到就业率的问题,莫藤森说,在美国,最低工资标准定得比较低,应该不会影响就业。但是,在欧洲却是另一种景象。他说:“在欧洲,最低工资确实有不利影响。欧洲很多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比较高的。我每年在欧洲逗留很长时间,每年3到4个月。尤其是在丹麦,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是20美元一个小时,比美国的2倍还要多很多。这个最低工资标准非常高,致使很多活动中的招聘减少。”

莫藤森认为,中国的低劳动力优势无法持续,必须尽早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会遇到发达国家曾经遇到过的那些问题。他希望中国发展顺利。

对人民币汇率,莫藤森认为,中国确实有重估币值的必要,否则,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他还认为,中国政府应关注通货膨胀。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中国不要依赖劳动力优势

网易财经: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很多观察者认为这是中国一个很大的优势。您对此有何看法?您是否认为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

戴尔·莫滕森:过去30年来这当然是一大优势,该因素使中国得以建立一个非常活跃而成功的出口部门。不过该优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你在采访刚开始时就提到,有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显然你也看到了这一现象。这是发展过程的一部分,过去中国经济孤立于世界经济,一旦对外开放开始,中国拥有的巨大资源——人力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在过去30年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成为了增长的发动机。但劳动力不会永远过剩,将来发展到一个阶段,劳动力将不会是一个特别的优势,该转型已经开始。

这种情况在二战后的日本也发生过,日本1960、70年代的跨越式增长是建立在,农村有大量低效率的劳工可以迁徙到城市,成为产业工人这一事实的基础上的,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一样。在美国,1890年代也出现了一样的变化,从1890年开始的30年中,我们在1890年还是一个有70%人口在农村工作的国家,到1940年该比例已经降到了5%以下。这种迁徙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将来中国的发展将取决于其他原则,如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等,从而继续追赶世界水平。

网易财经:关于前面提及的用工荒,如果您是政策制定者的话,您将会如何解决?

戴尔·莫滕森:我的建议是让市场发挥作用,不要试图阻止工资的上涨,如果政府压制工资上涨,用工荒将会持续。工资的上涨是使劳动力供求相符的最好方式,必须要允许工资上涨。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使劳动力与需要劳动力的企业适当匹配,比如说,可以推行政策,鼓励企业迁移到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降低这种迁移成本,这会缓解中国的许多问题,使地区发展比现在变得更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