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4月15日讯 今天,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在博鳌表示,今后五年中国大约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才,目前达到这个数字大概只有5000名。现在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大概只有10%能被跨国企业接受,这就给大学提出特别大的挑战,怎么样在现在变化的世界里,面对变化需求,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以下为发言实录:

[16:46:08]

刘川生: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我看一下具体数,今后五年大约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才,目前达到这个数字大概只有5000名。还有一个数字,中国人才发展的报道,未来三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到80万,如果算上所有的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企业,将需要200到300万,但能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万。也就是说,前一段有个调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在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接受只有大概10%达到他们的目标,这样给我们大学提出特别大的挑战,怎么样在这样变化的世界里面,面对变化的这种需求,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是教材有教法等等,这是我觉得给我提出的很多挑战。

当然现在很多人在热议大学就业难,我今天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在这儿听,我想大学生就业难,因为我们今年还会有660万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会有。我认为这个是比较热,那么到底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我们培养的人出了一些问题使就业找不到工作。我觉得应该有难和不难,好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不难,一般大学培养的好学生,就业不也不难。一些大学的学科符合了社会发展,符合了最近信息网络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学科是就业不难。还有一些,我觉得有国际化视野的人就业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如果要找一份你需要在或一定要在大城市就业,可能会难,你一定要在挣钱最多的大公司就业,可能会难。或者你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就业可能有点难。面对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要有这样几种精神,一是他有真才实学,能够有世界眼光,另外特别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沟通能力。另外,我觉得还确实有国际视野。我最后想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一个大学培养什么人,是应该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培养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未来发展的各种经济发展能够尽心尽力服务的人,而不是浮躁的人。

我记得中国宋代有个大儒,张在(音)他说了他的教育思想,我觉得这个对我是非常有激励的。他说要培养这样的人,要为天地立新,为声明立命,为万事开太平。我觉得大学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包括李开复昨天在往上说,世界因我而不同。我觉得大学教育出来的人,应做到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世界因我们而精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和谐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