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 财经9月讯 网易 财经《 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 》栏目近日专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他以渊博的历史积累和自由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他强调产权和企业家群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如何看中国近代经济的成就与教训?

对经济学理论,雷颐比较倾向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奥地利学派是最坚定地主张市场经济的学派。在访谈开始前,雷颐说,在史学界,懂经济理论的人实在太少了。

访谈中,雷颐回顾了晚清的经济变局,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的变化。雷颐对洋务运动评价很高,认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引入大机器生产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他们当时要变革,需要突破重重的观念阻力和体制障碍。“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阻力,他们能够做得更大,更多。”

雷颐认为洋务运动的缺陷是,官办企业效率低下,而允许民间办企业只有,又没有搞清楚产权问题。从官办的军工企业,到官督商办的民用品企业,后者类似于改革初期的“红帽子”企业,这就为产权问题埋下了隐患。

但是洋务运动已经使中国人有了西方式的产权观念。在此之前,政府侵犯产权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而这之后,人们已经明确反对政府侵犯产权了。保路运动就是人们反抗政府侵犯产权的运动。

雷颐认为,晚清,政府无意识地向地方下放权力,使得地方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朝廷能主导一切,按照朝廷的观点,是很保守的,所以我觉得幸亏它没有那么大权力了,而这些由像李鸿章、像张之洞、像什么刘坤一、像什么刘铭传主导的各个地方,这些地方发展经济比较快。”

雷颐说,传统士绅向现代企业家转型,这群人是渐进改革、立宪的支持者,但是清政府的不当应对把这些人推向了革命的阵营。

辛亥之后,北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少,这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雷颐说:“,中国来说,要发展经济,你说是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制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可以,就是要透明,要讲规则,尤其最重要的是尊重产权,尊重产权。政府本身应该尽可能的少干预经济,政府最多是个监督者,是个裁判员,不要到里面去充当一个运动员,国企呀什么的,我觉得应该尽量的少。”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尊重产权才能发展经济

网易财经:您觉得在辛亥革命之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比起清政府来说,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雷颐:起码在1927年以前是少了。1911年—1927年是比较少的。

所以当时整体而言中国的工商业发展的比较快。包括当时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最怕无社会》。到后来就那个军阀呀什么的混战呀,但是它基本社会结构没有大的这个变化。那些军阀角逐,我打的这块地盘,这儿的税收归我,我并不直接去管理这个工厂。不要忽视民间的力量。因为军阀混战的时候有很多个政权,发行各种票的,但是老百姓不认字的都知道,他在使用的过程中就知道袁大头最好使,所以货币不统一,按照今天的观点,你货币不统一,那几乎难以想像的。

网易财经:但是实际上老百姓对这种货币不统一还挺适应的,是不是?

雷颐:很多人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这个袁大头最好使。

网易财经:实际就是说,北洋时期这种货币的这种相互之间的竞争,哈耶克也有这种观点,就是让货币自由竞争。

雷颐:对,我看到过。

网易财经:怎么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的黄金年代,传统教材的看法就是说,这是因为列强无力东顾造成的,您觉得这种解释对吗?

雷颐: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那边打仗,又没有机会往这边,这边正好就拼命的生产去卖商品嘛,这肯定赚。那么也跟辛亥革命之后,就是各种政府的管制减少有关,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传统往往会强调一方面,我觉得这两方面都有。

其实,中国来说,要发展经济,你说是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制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可以,就是要透明,要讲规则,尤其最重要的是尊重产权,尊重产权。政府本身应该尽可能的少干预经济,政府最多是个监督者,是个裁判员,不要到里面去充当一个运动员,国企呀什么的,我觉得应该尽量的少。

网易财经:您刚才说的列强无暇东顾是中国一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在这之前,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经济来说,是一种好的因素还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雷颐:起码在开始的阶段是个好的因素。因为中国民族经济的第一次大发展,恰恰是这个《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在此之前,政府是对中国的私人投资,新式工商企业是采取限制、压制、不许的态度。当《马关条约》签订了之后,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了,怎么说允许外国人投,不许中国商人投资呢?所以恰恰那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工商业的一个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