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1月23日讯 据上海某房地产网站调查显示,上海在售的300多个活跃楼盘中,有八成项目正进行小幅度的打折促销,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万科、中海、龙湖、绿地等大型房企的部分项目价格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这些项目所在板块内的其他楼盘并未跟风进行大幅降价,因而上海房地产市场并未迎来整体降价。业内人士称,房企心态迥异或成为造成此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

大型降价潮“半路搁浅”

据乐居楼盘调查显示,以万科为例,目前万科在上海共有22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正在热销中。据了解,最近一批的新房源或将在本周末推出。万科的种种举动正符合其宣称的“现金为王”的过冬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万科在其近期公告中称"万科的资金量较为充裕,在新项目发展方面仍有余力,这是万科的一大优势"。对此,业内人士称,万科此番降价一方面保证了其资金的回流,一方面或是在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资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房企同万科的策略显然不同。他们认为在后续没有新发展、目前资金尚未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房企本身不需要通过降价获得大去化量,目前的销售可以支撑其整体的运作。因此,在短期内不会跟风降价。如新城公馆所在的嘉定南翔板块中,郎诗绿色街区、华润中央公园、路劲翡丽湾均表示除现有的小幅的优惠之外,未来将不会跟风推出特价房或者更大幅度的促销优惠。

调查还显示,浦东周康板块自中海御景熙岸大幅降价后,其他楼盘对于降价则讳莫如深。绿洲康城亲水湾、锦绣华都表示,一旦目前所推出的部分优惠房源售完,类似的优惠活动将不再继续。此外,该网站还对松江九亭、闵行颛桥、嘉定新城、浦东唐镇、闸北大宁、宝山上大板块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这些板块中众多项目均无意跟进降价。

房企死扛心态依旧严重

上个月至今,中海、万科、龙湖、绿地等大开发商在全国刮起了一股大幅打折降价的旋风,快速出货以回笼资金。这部分开发企业的这种举动被媒体解读为楼市降价潮“价格战”或房价拐点来临。据研究,今年前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总资金来源达到6.8万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超4成。数据显示,无论是从积压的存货和债务状况来看,开发商的处境几乎都举步维艰,在国内信贷日益收紧的情况下,快速出货以回笼资金或许将成为开发商“无奈的选择”。

“但从降价楼盘比例来讲,当前市场当中约有80%左右的楼盘有降价促销的行为,仍有20%左右的楼盘没有降价。”同策地产研究分析总监张宏伟称,整体市场真正降价15-20%以上的项目为数还不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高。拿上海来讲,目前只有5-10个楼盘,占到上海目前活跃楼盘总数200-300个的5%左右。

张宏伟表示,从降价楼盘数量比例来看,目前只有5%左右的楼盘属于“跑得快”这种类型,在当前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整体市场具体每一个楼盘价格并没有因为这次龙头房企的降价而大幅降价调整,尽管多数开发企业对于未来市场降价的预期越来越强,但是半数以上的楼盘仍然按照原来的市场策略进行推盘,多数楼盘的价格并没有做深度的调整,因此,整体市场价格调整幅度也未到位,部分房企仍然以主动或被动“死扛”的方式应对当前龙头房企降价的市场环境,这导致了当前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成交尚未激活,整个市场成交趋势维持量低价稳的态势。

事实上,有不少业内认为,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大型房企的大幅打折降价的旋风意味着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以上两类房企有可能面临发展的资金瓶颈。从这个角度来讲,各大房企采取高速周转的市场策略,快速回笼资金,以"现金为王"成为必然。

“行业发展经验也表明,楼市调控政策收紧,市场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市场背景下,房企'死扛'不如'跑得快'。”张宏伟说,房地产行业洗牌或房企之间的分化过程中,大开发商既要做大鱼,也要做快鱼,大型开发商通过高速周转策略提高开发和销售速度,不仅要跑得快一些,更要想法设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甚至兼并在资金面遇到发展瓶颈的中小开发商,快速进行规模化扩张,抢占行业第一军团的席位。

作者: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