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3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2%,对此,市场反应热烈。媒体眼光尤其敏锐,不仅发现了这是连续20个月的新低,而且终结了眼下最让老百姓闹心的负(实际)利率状态。

这对老百姓是个好事,对我们来说,其实和预期也比较相符,无甚惊喜。我们的宏观研究员,早在3月6日的内部报告中就精准的预测了这个数据,并且认为,“总体看,CPI回落趋势不变,通胀已经不是当前的焦点,至少上半年不会成为核心的驱动因素;因此不必纠结于每个月份CPI的精确数字。当前基本面的核心驱动因素在于经济增长而不是通胀。

实际上,我们目前更期待“工业增加值”等反映经济增速的数据,而不是CPI。这是基于基本面的投资逻辑。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显然还有相当一些人不这么认为。另一个逻辑是,通胀下来,负利率结束,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可以重新回到偏宽松的状态,以便托住经济。

若这个逻辑讲得通,那么我们马上就重回到负利率,原因有二:

一是,经济增速缓缓下行,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货币政策就开始从预调微调,转向全面放松。由于经济还没有真正下来,马上降息不大可能。采用的手段很可能是继续通过公开市场释放流动性、放松信贷和不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资源价格改革、劳动力价格长期上涨的背景下,通胀会马上回到令人害怕的水平线上。速度之快,恐怕会超过经济增速的恢复。那样一来,负利率将重归故里。

二是,经济增速超预期下滑。这时,由于财政政策受到地产和税收下滑的约束难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而货币政策的最大力度也就是降息了。如果经济再差,将会持续降息,反正海外都是零利率,我们正好和国外统一步调了。但这样一来,让大家闹心的负利率一样重新归来。”

若这次经济增速还不错,而且货币政策不再继续放松,保持原有力度。政策想象者的乐观预期要落空,负利率时代或许能回来得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