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1月2日讯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峰会暨2012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秋季)今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网易财经全程现场直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金融脱轨结果是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对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未来风险利率市场定价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李建军表示,整个从1960年到2010年期间整个商业银行资产相对GDP而言没有太大差距,而影子银行的资产增加比较快,尤其是利率市场完成以后增长非常快。在没有严格的监管条件下,可能衍生为危机。

李建军称,传统商业银行在风险定价的时候,可能超越了传统信贷配额机制下定价模式,使风险急剧,2008年次代危机已经证明了美国这个风险贷款定价机制也是不成功的。

李建军称,我们要想构建一个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最核心的在风险定价,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功能监管体系,因为存款利率,无风险利率也是起于货币市场,这个基本上形成一个完善机制就足以解决市场化的问题。

以下是演讲文字实录

李建军:我首先要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尤其是各位同学,昨天来时跟同学交流,学术气氛比较浓,虽然有差距,但是对写文章也是比较重视。

不知道发奖从三等奖到发一等奖,这个演讲上午大腕讲,下午也有大腕坐,我作为一个晚辈,在后面讲比较有压力,所以建议的话,以后搞这个名单可以把大腕放在后面。

讲这个内容的话,当然后面有准备PPT有20多页但是放出来意义不大,这个图冷不丁看比较乱。

大家是理论界或者学界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原因是金融脱轨,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从这个证据上找一找。

金融脱轨结果是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这两个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或者两个变量关系到底怎么来解释?解释这个小问题,我们就大概找到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路径或者方向。

我在假设的前提,我们就直接进入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利率市场化,到底是在哪几块要利率市场化,利率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法定利率,银行这块,国际具有代表性的美联储,这个利率的话,他的定价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按规则,美联储最常用的泰勒规则,泰勒规则决定因素是什么?潜在的经济增长,这些变化决定了法律基准利率的形成。

再一块是基于货币市场的利率,这个利率是反应资金供求状况。所以他的市场化取决于这个国家货币市场发展的程度,那么再一块就是我们风险利率,风险这块最主要的是贷款利率与企业债利率,可能涉及到,站在银行角度,还涉及到存款,存款利率,他的定价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基于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工具,像大额交易的承担。

风险利率这块,就是贷款这块,我们说现在的定价,在美国的话,他也是有一个基准,这个基准的话就是华尔街的30家银行优惠贷款利率,他成为商业银行其他风险贷款定价一个基础。

但是,贷款与这个企业债的定价过程当中我们说,现在全球的利率市场化大部分都集中在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直到90年代,大部分认为美国、日本是成功的,而拉美这些国家是不成功的。

但是,美国这块风险定价利率这块,应该说也是不成功的,日本的话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成功的原因是中间有这么一个机制,就是影子银行发展的机制,影子银行的机制最核心的就是这么一个变化,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在决定贷款的投向的时候,尤其在风险性贷款,他遵循的是一个信贷配额的这么一个机制,就是在目标利率区间内,选择客户,配备他的信贷资源,如果超过了目标利率上限,那全是高风险客户,他会停止,宁愿不亏损本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这种可以信贷配额的机制的话,实际上就是审批制。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记得上午院长讲了建行的这块资产负债表对比的时候,其中有一个这么一个存款贷比较高有90多,这个结论对存款的倚赖比较少,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增幅变化,这个变化使信贷资产盘活以后不断有储量资金供给,可以扩张商业银行可用的信贷资金。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假如说证券化过程,或者影子银行越来越多,这个回流流动性是几倍或数倍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约束机制就松了,松了以后就会对放贷情况放松,这个目标就突破了上限。

高风险进入以后,最终引发了所谓基级债务危机,传统商业银行在风险定价的时候,可能超越了传统的就是信贷配额机制下的这种定价模式,使这个风险急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8年次代危机已经证明了美国这个风险贷款定价机制也是不成功的。

归结为结论,就是说影子银行这块,在衍生创新这块,包括他这种衍生收益这块,监管和检测是做的不够的。

所以说,我们要想构建一个成功的利率市场化这么一个机制,最核心的在风险定价这块,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功能监管体系,因为其他的像这个存款利率,无风险利率也是起于货币市场,这个基本上形成一个完善机制就足以解决市场化的问题。

这个证据的话,我们简单看一看这个图。我们从1954年到2008年这个整个美国的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还有这个部门持有资产的变化。我们看这个经济人和交易商的资产增长非常快,这个增幅快的时候在美国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以后,在80年代后期增长非常快。

还有一个证据,我们可以看一看,整个从1960年到2010年期间整个商业银行资产相对GDP而言没有太大差距,而其他都是影子银行的资产增加比较快,尤其是利率市场完成以后增长非常快。

在没有严格的监管条件下,可能衍生为危机,所以说对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是决定未来风险利率市场定价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我们利率市场化确实是中国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但他也会加速风化过程,中国利率市场化不是政府他主动涉及出来的,而是政府出动引导,而市场这样发展也是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

政府应该主动建设这样一个机制,包括我们技能创新能力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当然影子银行我们也看到,有一个信托公司,他的资产超过6万亿,我们董事长中国银行说过影子银行可能是未来中国金融的风险点。

第四位演讲的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国际金融研究》副主编钟红女士。

钟红:在座很多老师都是国际金融学会和国际金融研究杂志铁杆粉丝,所以作为副主编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今天上午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我这里主要是从亚洲区域合作,尤其是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这样的角度来探讨人民币如何在亚洲发展的道路这样一个问题。

关注人民币问题的学者,应该注意到最近很多媒体,就是前段时间转载了一个新闻报道,美国一个智库研究所发表的报告,欧美经济不断减速,同时更是中国与亚洲国家相互之间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使得人民币在亚洲使用越来越广泛,亚洲很多国家,包括东盟、包括韩国、东南亚很多国家,他们的汇率与人民币关联性在不断增强。

比较恰巧的是,我最近完成的报告也是从贸易和人民币的关系来看一些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去向。

亚洲金融合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就表现为区内贸易交流不断增多,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资本品在内,亚洲区内贸易占比逐渐增加,从2000年45%,到2010年增加到了52%这样一个比重。

而在同一个时间段,亚洲对于美国,对欧元区的贸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当然这边还有就是我们贸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样一个空间,因为从这个贸易的组成来看,我们看到大部分贸易是以消费品和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资本品和消费品所占比重偏低。

由于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联系的不断提升,以及我们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使得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和在世界地区具备了不断进入国际化的这样一个基本条件。

因为我们知道贸易流他是货币国际化,虽然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分的条件,但是是一个很基础的因素,比如说从这个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就是中国在跨进贸易当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仅次于美国和欧元区,这个欧元区包括欧元数据,所以这方面的增长对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本条件。

那么,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域内金融一体化也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这里面我们从衡量金融市场比较重要的两个指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各种一致性来分析问题。研究显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区域股票市场整体波动性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同时波动的变化也越来越出现一致性这样的特点。

而且,这个在不同的区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说在东亚和东南亚就是资本化,政权化程度比较高的这样一些地区,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一致性更是明显。

那么,证券市场这方面我们通过国家收益率变化的指标来看,发现这个证券市场波动的一致性没有股票市场那样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亚洲证券市场发展的深度比较有限,相比股票市场而言。

那么在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应该说还有进一步深化的这样一个空间,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看到就是中国债务市场规模和流动性都远远落后于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的储备货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