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该怎么做?必须向英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出这一问题。只有自满之徒才会安于现状。英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1%,这个消息的确令人欣喜。不过,英国GDP已连续四个季度陷入停滞,第三季度相比2008年第一季度仍缩水3.1%。

我依然相信,2010年雷厉风行地推行财政紧缩是个巨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对欧盟(EU)实施紧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0月份,多恩•霍兰德(Dawn Holland)和乔纳森•波特斯(Jonathan Portes)在《英国经济学会评论》(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弄巧成拙的紧缩》(Self-defeating austerity)的文章。该文认为,相对于不实施这类计划,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盟国家实施这类计划,很可能会使得英国的GDP在今年缩水4.3%,在2013年缩水5%;此外,它还会使得2013年英国公债相对GDP的比例升高5个百分点。这种结果可能是“进一步、退两步”。

鉴于长期利率已降至创记录的低位,整个欧盟以及英国都有充足理由重新斟酌一下财政政策。但与此同时,也有充足的理由考虑扩充政策工具组合。第一条(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理由是,财政政策不会发生改变。第二条(不那么令人不满意的)理由是,如伦敦咨询公司Smithers & Co的安德鲁•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言,需求疲弱可能并非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而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如果真是这样,财政刺激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

应当先说说信贷。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广义货币(M4)信贷余额下降了19.1%。其中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可能是英国的银行系统依然过于虚弱,主要原因在于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资产存在进一步被减记的危险。英国各银行的状况必须接受严苛的重估。它们必须承认潜在损失,展开重组,盘活资产。“为放贷提供资金”方案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明确,那么与正常时期相比就有更充分的理由降低杠杆率。股本目标应该用英镑设定,还要告知银行,它们在达标之前既不能分红,也不能购入自己的股票。绝不允许“僵尸银行”存在。

但更大的挑战是英国央行(BoE)行长默文•金爵士(Sir Mervyn King)在上个月末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再平衡”问题。查阅各经济部门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早在危机发生之前,企业部门和外资部门至今一直存在盈余。例如,2011年,企业部门的盈余为GDP的6.2%,外资部门盈余为GDP的1.7%。但即使在2007年,这两个部门的盈余就分别达到了GDP的5.4%和2.1%。一个必然的结果是,2007年家庭部门赤字对GDP中的比例达4.7%,但到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就转变为适度盈余。最终是英国政府承担了全部的相应赤字。

如果把消灭结构性财政赤字作为目标,那么从逻辑上讲,就必须消灭外资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结构性盈余,否则就必须诱使家庭部门大规模举债。最后一个选项是灾难性的,英国必须选择前两项。那么实现预期结果的有利方式将是降低结构性经常账户赤字和企业财务盈余。这意味着要大规模增加出口,并掀起投资热潮。

务实的经济增长策略必然产生这些结果。史密瑟斯辩称,如今的奖金文化促使经理人一门心思去提高利润率,然后用现金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继续投资。2012年第二季度,制造业净回报率仅为4.9%,而服务业则为15.8%。这有力地表明,英镑实际汇率仍被过度高估。这也与出口表现相吻合:尽管2007年夏季到2009年年初英镑已然大幅贬值,但2012年第二季度出口额(减去石油和易波动项目)与四年前同样多。

那么,我要问,接下来该怎么做?首先,下定决心调整信贷体系。其次,把企业未投资出去的巨额利润消化掉,办法包括实施税收改革。再者,降低汇率。例如,英国央行可以买入国外而不是国内的资产。只有当投资过于冒进或者英镑升值过高时,如此操作才会亏损。经济陷入低迷期时,货币贬值正是对财政紧缩的经典补充。由于没有加入欧元区,英国可以放心地利用贬值这一对策。英国不应错失良机。(倪卫国)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