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面对新一轮经济腾飞,商学院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培养优秀职业经理人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和理念上与时俱进?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孙明贵教授认为,本土商学院的发展,整体面临师资建设的瓶颈,各学院要避免同质化现象,需要更多创新元素。

管理学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商学院开展MBA教育以来的21年,从第一批综合类院校试点MBA教育,到如今师范、地质、法制等专业类院校加入MBA试点院校行列,目前国内共有200多所MBA培养院校,可以说商学院教育已经遍地开花。

MBA培养院校队伍不断壮大,体现出经济快速发展对各行业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关于这一点,第三批 MBA试点院校之一—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的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孙明贵教授介绍,试点之初,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依托东华大学的优势学科—纺织和服装设计,发展管理学科,立足于提高整个纺织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并引起纺织服装的内涵发生深刻变革。技术、理论革新后,传统纺织服装业衍生出时尚、创意文化、现代物流等新的行业,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顺势推出与之相关的管理学科发展领域,最终形成了主流与特色学科相融合的风貌。

孙明贵教授分析,经济全面发展对高端商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大,开设管理学科的学校会越来越多。美国颁发的教育学位数量中,管理学科占有相当突出的比例;而在中国获得教育学位的人群中,管理学科学位的比例非常低。 “我们提供的管理学科教育,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 ”

整体面临师资建设的瓶颈

国内商学院市场中,一部分高端品牌拥有良好的学科平台、社会资源和硬件支持,在招生、学费竞争上逐渐占上风;而一部分实力较弱、起步较晚的学院因欠缺特色项目、资源滞后等短板,渐渐被边缘化。 “不同学院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两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整个商学院的声誉。 ”孙明贵教授认为,在这个问题背后,名校商学院应该主动承当更多责任,帮助弱小商学院做好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那些理念、模式和资源都不占优势的中西部商学院以及新建立的商学院。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东部地区的商学院就开始把目光投向重庆、成都、西安等地,虽然造成了东西部的生源之争,但也促进了西部院校的提升与发展,并创造了合作招生与培养的机会。

就本土商学院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孙明贵教授分析认为,本土MBA的培养状况和MBA的教学目的存在着差距,与本土具体情况结合较少,在形式上存在模仿哈佛的硬伤。 “归根到底,商学院教育本身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师资建设。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相比,教师国际化背景不足、缺乏海外实战经验。单就国内商学院教育而言,师资队伍规模、素质与整个MBA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创新是本土商学院发展的手段

谈及本土商学院的发展趋势,孙明贵教授总结有三点。

首先,MBA培养院校规模会趋于稳定。近几年,国内商学院变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从前,新的MBA教育格局正在形成。据统计,MBA报考人数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MBA报考人数增长25%,突破9万人。与之相适应的是,从2008年到2011年,国内MBA院校从113所增加到236所,院校数量翻了一倍。未来,这一数量将不会有太大的上升空间。

其次,商学院建设会从外延型转向内涵型。本土商学院建设自MBA试点以来已有二十一年的历史,绝大多数商学院都经历了增设项目招揽生源的发展路径,在办学规模、培养方向稳定下来后,将转向学院的内涵建设。未来,关注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将是大多数商学院的工作重心。

第三,寻求差异化发展,各商学院会增加创新型举措。商学院从事的管理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新的办学方式等新元素将大大丰富管理教育的市场。

来源:MBA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