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法国确保在非利益的“道义旗号” ——析法国军事干预马里局势的前因后果

奥朗德总统上台后的第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出兵马里,在全球舆论相对冷漠的背景下拉开了帷幕。法国自空袭利比亚以来再次进入战争状态。战争的目的,是阻止9个月来从马里北部起兵的伊斯兰“圣战组织”进攻马里中部,威胁首都巴马科,推翻马里现政府。昨天法军对叛军控制的数座城市进行了空袭,至少打死上百名“恐怖分子”。法国一架直升机被击落,造成一名军人丧生。目前法国正继续对叛军进行空袭。

这场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战争充分展现法国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娴熟运用军事机器维护国家和外交利益的手腕,显示法国决心维护并确保其在非洲的存在。自中东局势动荡以来,非洲地区也出现了动荡迹象。马里并非唯一一个出现伊斯兰运动的国家。苏丹、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法国媒体坦承,尽管法国是打着道义的旗号干预马里,但实际利益的考量远远超过道义,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法国并没有干涉本地区的其他一些法语国家的内乱。事实上,本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争夺能源的一个重要棋子,法国若任由其盟友马里从法国势力范围内划走的话,将立即成为一个大输家。相反,法国的干预将震慑本地区的所有国家。因此,奥朗德出兵马里是既得到了道义上的美名,又捍卫了法国国家的实际利益。

世界舆论常常评论美国是一个不断进行武力干涉的国家。实际上西方传统列强都鲜有例外。法国最近几任总统都曾使法国介入各种战争之中:密特朗参战伊拉克、希拉克出兵阿富汗、萨科齐空袭利比亚,今天奥朗德干涉马里。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法国可以说是完全单独出马,这与法国和马里的特殊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反应来看,法国的行动大致得到了欧美和非洲主要国家的支持。

奥朗德在法国深陷经济危机之际发动这场境外军事行动,竟然获得国内几乎所有左右翼甚至极右翼各大党派的一致支持。在法国,所有对外军事行动在开始时都会得到政界和舆论的全力支持。这充分显示,“成熟”的西方民主国家往往在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在对外战争问题上,永远是没有“反对派”的。西方大国政治家和舆论充分理解,大国维持最后发言权的核心手段,就是武器。战争的性质或代价,是不会引起任何争议的。正是出于维持这一“最后发言的核心手段”,法国新政府在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面前想方设法压缩各种开支,以求减少预算赤字和国家债务,但国防支出却与过去持平。战争是一部最“烧钱”的机器。但从利比亚到马里,法国从来不缺乏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

奥朗德总统在向法国民众发表讲话时表示,这次军事行动旨在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防止在马里出现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政权。问题是这股伊斯兰恐怖势力与推翻卡扎菲政权和目前在叙利亚发动内战的势力很有可能是处于同一战线的。据利比亚伊斯兰组织透露,马里叛军的武器正是来自利比亚。马里叛军的组成中主要成员也来自利比亚的一批武装人员,人数在3000名左右。他们实际上与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出兵马里,使法国对马里和对叙利亚的局势,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做法,其中奥妙耐人寻味。

与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实况直播”的战争截然不同,这次法军在马里的行动没有任何电视画面。国际舆论不知道法军的军事行动是否有效,是否造成及有多少“平民误伤”。令人关注的信息都令人蹊跷地“缺席”。其究竟意味着什么,同样是耐人寻味的。

最后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是出兵容易退兵难。目前法国正在从阿富汗撤军。一些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对马里的未来前景同样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要暂时击败叛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否能彻底消灭之,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不可能的。那么法国军队能否长期维护一个非洲国家的政权?这才是一个硕大的问号。 (本报巴黎1月14日专电  本报首席记者郑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