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月15日电(庞书纬)一月的青藏高原滴水成冰,然而走进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拉乙亥麻村俗称“冬窝子”的冬季放牧点,早已不见了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封闭式羊圈。

青海省农牧厅数据,截至2012年底,青海在牧区的883个纯牧业村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入社牧户达到11.46万户,流转草场1.95亿亩,整合牲畜837.5万头(只)。

“我们2012年建成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村牧民按牛羊和其他生产资料入股,年底分红,合作社安排专人养牛养羊。”拉乙亥麻村合作社负责人洛桑平措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牧区人口增长带来的牲畜饲养量增加,致使青海90%以上的草场出现退化。同80年代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20%以上,局部地区基本沙化。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致使牧户与市场之间联系不畅,极大制约了青海畜牧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

2008年开始推行的生态畜牧业建设,逐步改变了上述状况。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秀脑麻村合作社负责人才拉吉告诉记者,2012年合作社共核减牲畜1034个羊单位,草场载畜量由原来的平均3.5亩/羊单位,减少到5亩/羊单位,草畜矛盾大大缓解。

才拉吉负责的合作社2012年先后引进80多只细毛种公羊和400多只生产母羊发展“羔羊经济”。而在青海全省,目前已有近30个合作社通过优化畜群结构组建了牦牛、藏羊和细毛羊种畜场,每年提供优质种畜2.5万头(只),“世界牦牛之都”和“中国藏羊之府”的特色优势初步显现。

据介绍,生态畜牧业建设推进五年来,青海省天然草场已核减超载牲畜450多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与此同时,青海省利用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历史机遇,将4.74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奖补范围,其中禁牧草场达2.45亿亩。“现在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中华水塔 的生态屏障作用得到加强。”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