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运即将拉开大幕。

从1953年“春节客运”一词第一次在报纸上出现,到2013年预计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31亿人次,春运,已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实时反映时代变迁的纪录片,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转折点,承载着迎接春天的希望。

伴随着支付平台和物流体系的迅猛发展,网购模式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深入普及,能否让春运头号难题“买票难”症结得到纾解?伴随着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初具规模的高速铁路网能为铁路、民航和公路运输分流多少旅客,减轻多少压力?抱着新生婴儿踏上千里回家路的小夫妻,旅途中是否有热水,是否会受冻?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父辈,对于故土的感受有没有不一样?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每年一度的“心灵朝圣”。在这一刻,团圆、行孝的文化传统将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车厢里的中国,便是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在“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那份情结中,裹挟着多少甜蜜、心酸与哀愁?在那千万列开往家乡的车上,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基层劳动者离别了家人,坚守岗位日夜奉献?

新华网从今天起推出全媒体原创特别报道《春运家国事》。序曲部分《购票高峰来了!》,把目光投向业已到来购票高峰,呈现多种购票途径下记者的体验与观察。敬请网友关注。

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开始,到3月6日结束。按照传统习俗,农历“小年”是过年开始。今年由于火车票预售期延长至20天,“小年”当天的火车票从1月16日开始发售,春运购票即从16日开始进入高峰。

16、17日,新华网记者分赴北京西站、北京站、北京南站,并通过亲自操作电话和网络购票,体验和观察铁路春运售票高峰实况。 >>>详细

1月17日,在北京西站北售票厅,购票和取票的旅客排起长队。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摄

随着铁路春运逐步进入抢票高峰,诸如购票神器、订票神人等近日走红于网络。北京大学2009级本科生裴济洋就是这样一位网络红人。据说他在过去3年内曾帮同学订了20万张火车票,每年出一本堪称专业的购票攻略,人称北大“售票帝”。

“售票帝”是如何练就的?在“一票难求”的春运订票高峰期间,订票到底有没有捷径可走?在他眼中今年的车票好不好买?17日,新华网记者连线裴济洋,希望他的经历可以给的正在历经春运的你带来一些启示。 >>>详细

图为裴济洋。(图片由本人提供)

2013年春运大幕即将开启。相对于再创历史新高的客流人数,运力不足、一票难求的现实仍将继续存在。记者通过近几天的采访和亲身体验发现,在“让铁老大变成铁哥们”的网友呼声中,铁路部门一些改进和提升值得理解和肯定。

首要先说的就是网络订票和电话订票。以前,旅客买票都是需要到售票网点或者火车站排队,春运正值寒冬腊月,在寒风中彻夜排队购票确实非常常见,这也是旅客不满最为集中之处。后来有了电话订票,2012年又推出网上订票,目前通过网络支付的车票占总数比例接近40%,许多旅客足不出户就可以预定到火车票,这显然是一大进步。 >>>详细

春运临近,一场关于火车票“站票半价”的大讨论在网上掀起。多年来,火车“无座”票和有座票的票价没有差别,有网友认为这“十分不合理”,因为无座旅客没能享受与全价所匹配的服务。

网友对“站票全价”的不满,其实是对“站火车”痛苦体验的吐槽,更是对长途漂泊凄苦经历的宣泄,这背后是一笔“花同样钱,受更大罪”的糟糕经济账。“站票半价”表面上呼唤的是少花钱,心底里还是更盼望少受点罪。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