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建言:推广按签约人头付费模式

让医生提高水平同时增加收入

建言要点

应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让老百姓相信基层的医生水平,可以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医院的方式来提高。

建议不断推广按签约人头付费的模式,提高家庭医生的绩效工资,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家庭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家庭医生制目前缺乏竞争环境,居民能选的家庭医生非常有限,应打破户籍限制,实施医患双向选择,可建立家庭医生数据库,居民能自由选择更令他信任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还应承担预防保健职责,签约的病人少生病、不生病,家庭医生的收入反而更多。

调研人:朱同玉(市政协委员)

臧 鸣(早报记者)

陈斯斯(早报记者)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试点一年多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作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的口碑如今已经在一部分市民心中树立起来。然而在赢得市民掌声的同时,家庭医生包括社区全科医生如何获得居民和患者的充分信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家庭医生的收入、工作量以及医患关系的维护、市民的就医模式是今后亟待完善的。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普及与完善,离不开医生业务能力的提升,但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目前要解决市民看病难的核心在于解决现有的就医状态,这成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与推广的根本理由。家庭医生制度是医疗发展的大趋势所在,更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没有“家庭医生”这样的健康守门人,病患现有的就医状态永远改善不了。

一般人拿着医保卡去看病时,大都想去找大医院最有名的医生。目前,名医的精力和时间80%~90%消耗在实际上并不需要他们看的疾病上面,这其中包括感冒发烧、腹泻等病症。粗略估计,以中山医院为例,至少有60%的病患不需来此就医,大医院应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治疗疑难杂症。与此同时,小医院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病人或病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病人导致小医院医生的水平难以提高甚至荒废,这将进一步导致病人越来越少。

调研人以英国为例,90%的处方是家庭医生开出来的,英国的大医院甚至只有急诊、没有门诊,急诊病人在病情非紧急状态下也需要等3小时以上才能看病,一个得了小痛的病人,在那里有可能排一天队都未必能轮到。

目前我国这种就医的局面要打破,必须依赖政府部门的引导或出台相关规定。一是提高患者在大医院初诊时的门诊挂号费用,但当病人由小医院转诊至大医院时,大医院应以小医院相同的挂号费用接纳这位转诊来的病人。

而如何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让老百姓相信基层的医生水平,调研人认为,可以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院的方式来提高。

从现状来看,家庭医生收入偏低是留不住人才的因素。调研人认为,在英国,资历相仿的家庭医生收入比国家医疗中心的医生要高出很多,也就是说,家庭医生收入待遇比大医院医生要高。然而,在上海,家庭医生尚属于“事业单位人”,按固有机制确定收入待遇,并没有被看成是“专业人员”。调研人认为,家庭医生不应该被定义为“事业单位人”,而更应该像律师一样,多劳多得。

目前,家庭医生可诊断90%的常见疾病,他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地位和待遇,建议不断推广按签约人头付费的模式,提高家庭医生的绩效工资,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家庭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在紧急情况可致电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定期打电话或上门随访,此外,家庭医生还承担预防保健职责,签约的病人少生病、不生病,这样,他按人头收费的收入反而更多。

在呼吁提高家庭医生收入的同时,调研人也认为,家庭医生目前缺乏竞争环境,现在,居民能选的家庭医生非常有限,基本都是社区和居委事先配置好的一两名医生,没有其他选择,很多居民没办法在签约前详细了解到这名家庭医生的专长,包括擅长看哪些病。

而在英国,社区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家庭医生。在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系(NHS)官方网站上,民众可以对各个医院、家庭医生以及其他NHS服务进行比较和评论,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医生。当居民可根据服务的水平做出选择时,可以敦促家庭医生不断进步。

调研人建议,家庭医生制度未来发展可打破户籍限制,实施医患双向选择,可以在社区建立家庭医生数据库,居民可自由选择在家附近的家庭医生,甚至是离家较远的、更令他信任的家庭医生。当然,这必须有个一定范围的限制,譬如规定在社区5公里范围内,否则,家庭医生可以拒绝。

调研人还认为,在我国医疗领域需要有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保险公司。从目前来看,有医保的人看病花钱少,没有医保的人自费高,如果可以把看病的钱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对个人看病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支付,这样可以控制病人看病的开销。

比如,在英国,社区医生采取按人头付费的模式,如一个社区医生每承担一个病人就给一年50英镑,确保病人不生病或少生病,如果该医生没法给这个病人看病,那这笔钱就要转向大医院,如果这个病人一年都不生病,那这笔钱就都归医生所有。按人头付费就要保证人不生病或少生病,这样医患双方都得益。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