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一大早,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的家庭农场主马国强就闲不住了。他来到农机存放点检修农机,准备年后“大干一场”。

“今年 一号文件 说国家政策要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加大对家庭农场扶持力度。好政策来了,我们一定要提前准备。”马国强说。

去年耕种1800亩水田、纯收入超过140万元的马国强是黑龙江垦区典型的家庭农场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垦区在全国农垦系统率先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创造了以土地、机械、盈亏、核算到户,生产、生活费自理的“四到户、两自理”为特征的统分结合式双层经营体制。

马国强就是垦区兴办家庭农场的受益者。他从1997年种植100亩水稻起家,逐渐发展壮大。2003年,他耕种了600亩水田,当年纯收入超过25万元。此后他继续扩大规模,因为产粮贡献大,马国强在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大户。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认为,垦区家庭农场体制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经营方式如何与现代化大农业结合提供了有益尝试。在垦区,家庭农场独立经营、自主核算,享受充分的“分权”,但在种植品种、作业标准、科技服务、农机使用等方面,小农场要执行垦区大标准,成为一个联合整体,这样既调动了家庭经营积极性,又让先进农业生产力得以充分应用。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局了解到,目前黑龙江垦区35%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垦区82%的耕地,旱田经营规模户均约450亩,水田经营规模户均约200亩,最大的家庭农场超过万亩。在全垦区,家庭农场数量已超过20万个。

“我希望国家给家庭农场贴息贷款。”问起对国家惠农政策的期待,马国强告诉记者,去年种粮贷款90万元,当年利息近10万元,金融负担已成为除种子、化肥外的主要种粮成本。

除了贴息贷款,马国强还希望国家多建些粮食晾晒场。他告诉记者,现在全国都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晾晒场能有效减少农户的储粮损失。但普通农户受用地、资金限制无法建设,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马国强说:“现在好政策有了,天帮忙咱决定不了,我能做的就是多干活,争取多打粮食。”

作者:王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