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失独”老人养老基地的建议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黄细花

主送部门:国务院 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 民政部

一、案由

失独老人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大多50岁以上,很难再生养孩子。在中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失独者往往因为老来丧子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年龄太大,他们再次生育几无可能,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 为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但儿女的音容笑貌几乎每时每刻都浮现眼前,让他们总是眼泪汪汪。他们自称为“失独者”。“失独”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而世间最惨痛的遭遇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据统计,我国独生子女总人数在1.5亿以上,2012年5月9日广州日报《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一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仅仅以1.5亿独生子女来计算,这意味着我国已有或将有1500万个左右的家庭已经或将要蒙受失去独生子女的痛苦,这其中的痛苦程度不一样,失独较早或较晚的大都有补救措施。据保守估计,我国彻底“失独”、最痛苦的“失独”家庭也在250万个以上,面对“失独”家庭迅速激增的现实,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正规具体的救助办法、没有一部具体的法律来保障,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基地。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失独”家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建立健全“失独”老人的保障机制,是党和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案据

(一)由于“失独”导致“家庭残缺”而带来的心灵、精神创伤十分巨大

由于“失独”而造成家庭残缺不全,给“失独”老人带来的心灵上、精神上的创伤是巨大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性格变异,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许多“失独者”长期陷入痛楚当中,很多人自行封闭,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躲避现实,少数人甚至精神恍惚。对他们来讲,生活失去了意义,害怕孤独,害怕刺激,许多“失独家庭”难以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失独”老人在承受巨大精神折磨的同时,也形成了社会巨痛。

(二)由于“失独”导致不少老人陷入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老无所医的困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解决‘失独’问题,摆脱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困境,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失独”老人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加上退休金,东部地区每人每月一般在2000元上下,西部地区不足或刚刚超过1000元,许多“失独”父母随着年龄增长而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由于收入低,加上物价、成本上涨等因素,根本住不起较好的敬老院,如果选择居家养老,生病住院手术连个签字的人都没有,一些“失独”老人因无子女签字,而无法正常进入养老院。因而,解决“失独”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党和政府责无旁贷。

(三)对“失独”家庭尚未正规具体的救助办法或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失独”老人还没有一个正规具体的救助办法或法规条例,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针对“失独”家庭,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规定,从2001年到现在,“失独”群体的范围在逐年扩大,法规制度却未见完善,政府对“失独”老人存在制度设计上的缺位,当然,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对这一类群体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照,但法规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权益。“制度设计”不应是语焉不详的简单条例,而应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执行规则,是一种人本关怀的制度,必须要有时限规定,必须提出明确的操作性规则,并且还要具备指导性和约束性,从而为这类“边缘化”的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

三、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失独”老人养老基地,完善各种养老设施,让“失独”老人通过集体化的养老基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失独”老人能够“抱团取暖”,确保他们有人陪护,有人送终。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

(二)国务院应出台有关“失独”老人养老的政策。针对“失独”家庭制定一个人性化、具体的救助办法、确保“失独”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当“失独”家庭达到退休年龄,应确定相应计划生育部门或居委会或街道办为法定监护人,提供生活护理,同时,为“失独”家庭设计专门的养老、医疗保险、慈善救助等措施。

(三)增加“失独”老人补贴。失去孩子的那种伤心、绝望、愧疚等负面情绪,像蛀虫一样每天吞噬着他们原本健康的身体,随之而来的是癌症、心脑血管、精神抑郁等重大疾病。在这些人中,100%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各类疾病。因此“失独”老人还要面对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目前,“失独”老人每月可以得到150元扶助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应该将扶助金提高到每月800-1000元。

(四)民政部门应成立针对“失独”家庭的专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摆脱心理阴影,排除心理障碍,缓解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给他们以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