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在崭新的大房子和老旧的小户房型之间,人们会选择后者?

学位房。

同一地段、同一环境的房子,为什么贵的房子受青睐?

还是学位房

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位房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新购买或者置换住房的共同首选。有条件的家长宁愿舍弃优越的住房环境,而搬进老城区昂贵、老旧、狭小的楼房,只为将孩子送进重点、名牌中小学,以期待孩子有更好的前景。

现代版“孟母三迁”

“我们买房时是很重视学位的。”邱妮说。

2006年9月1日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适龄少年儿童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而所谓的学位房,就是指办学质量高的重点、名牌中小学对口入学区域内的房产,也叫学区房。买学位房意味着孩子可以凭户籍就近免试进入好的学校。

2010年,邱妮和未婚夫开始看房子,筹备婚房。对于工作时间还不长的他们来说,由于条件有限,选择面并不是特别宽。尽管如此,伴地铁和带学位仍是他们做选择时所依据的首个要素。

广州市番禺区的许多社区环境不错,价格也相对便宜,但是由于没有地铁,便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由南而北,邱妮还看了番禺大石和江夏地铁站附近的一些小区。“楼盘很新,价格也还可以接受,但附近没有什么好的学校,没什么名气。我们想要好点的教育,所以也不考虑了。”

经过几番看房比较之后,邱妮选定了如今他们居住的白云区嘉禾望岗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小区。除了交通、价格、环境等因素,不可或缺的,是这个小区带有一所广受认可的省级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位。

与邱妮同样在2010年签下购房合同的还有家长严丰。尽管在广州市海珠区已有住房,但因为孩子马上到上学的年龄,他从2009年开始再次看房子买学位房。

严丰的目标明确,他直接将搜索范围圈定在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区是广州的老城区,这里集中着广州最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严丰主要看了东川路小学、铁一小学、中星小学附近的学位房。这些学校无一例外是省一级小学,对口的也都是重点中学。

经过一年多的比较之后,严丰买下了带有育才小学学位的房子,将来还可以直接升入名校育才中学。

像越秀区的多数房子一样,严丰购买的这个学位房户型小,楼房老旧而且不带电梯,条件不如海珠自己已经出租的原住房。“等孩子毕业了有可能会换。”严丰计划着。

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如今,在邱妮和严丰身上,乃至他们的身边,亦不断上演这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

邱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的一位同事为了使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卖了白云区同和的大房子,搬到越秀区。在房价高企的老城区,同样的价钱却只能买5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不过倒是得到了省一级小学的学位。类似的情况,严丰称“非常多,只要有经济条件都会换”。

市场热捧学位房

严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大家的考虑其实是一样的,好的学校大部分在越秀区,天河、荔湾、海珠好的小学不是很多,就算小学不错,但对口的中学也比较差,所以大家就趋之若鹜地往越秀老城区里涌,学位房的价格居高不下,原因也在于此。”

按严丰在2009年看房时的体会,学区房的每平方米价格一般都比不带学位的房子高出三四千块钱。“当时看的东川路那边的学位房每平方米17000元左右,房子都很老,没有电梯,不带学位的13000元左右,有电梯比较新的要两万多。”

严丰听说,他的房子这两年每平方米涨了5000多块钱。“二手房去年涨得都很快,但学位房涨得更快。”

在广州一家教育资讯网站的论坛里,有人发起一个“如果手头有50万元现金,你愿意买省级学位房还是买普通住房”的投票。结果显示,68%的家长将票投给了“买学位房”,另外21%则投给了“掏赞助费(择校费)”,只有一成的家长选择“按地段上学,无所谓”。

这家网站还特地开辟了以“学位房”为名的交流区,是论坛里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越秀区东川路一家房产中介的业务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每年开学前是买学位房的高峰。越秀区的学位房大多数已有20多年的房龄,面积以40—70平方米的居多,但单价会比不带学位的房子高数千块钱。

有房产中介机构做过统计,“国五条”新政出台,二手房成交火爆,带有省级学位房的二手房尤其抢手。在名校众多的越秀区,学位客更高达八成。特别是东风东和小北两个板块的省级学位房,长期以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趋势。

比如东风东板块,省级学位房单价要比非学位房的单价高出近1万元/平方米,而且需求量依然很大。小北板块成交最好的是总价150万元60—70平方米的两房,该区域省级学位房比非学位房单价高出3000—4000元/平方米。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家长购买学位房的这种选择,其实可以理解。一方面,购买学位房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成才环境,这是所有父母都期望的;另一方面,购买学位房也不失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家长们看来,只要重点小学、名牌小学不搬走、继续存在,就近入学的政策不调整,那么,学区房的升值空间便十分巨大,当孩子小学毕业之后,完全可以把升值多倍的房子再卖出去。

如此一来,买学区房,成了教育和房产双投资。

均衡教育资源

熊丙奇说,之所以存在学位房的概念,主要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严重差异。而要让家长对学位房理性、热潮消退,关键还在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2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自1986年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中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而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除了规定就近入学,也将推进教育公平作为重点,明确规定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学位房的存在以及学位房热潮,恰恰表明政府未能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熊丙奇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分析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曾做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改革,但效果差强人意。上世纪90年代,中小学办学体制曾经非常活跃,但那一轮改革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下,以学校转制、经营创收为主要特点的。2006年起按教育部要求加以整顿和规范之后,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逐渐沉寂。近年来,一些地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多为建立家长委员会,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并非最核心的内容。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称,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厉以宁表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造成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以及一系列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定化、凝固化,形成了职业的世袭化。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

熊丙奇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改变“锦标主义”办教育思维,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以均衡为首要任务,采取可行的均衡教育资源的途径。

这其中,重中之重,是应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4%。但直到2012年,才实现这个目标。

熊丙奇说:“不加大教育投入的义务教育均衡,要么是贴标签式的表面上的均衡,择校‘暗流’依然涌动;要么是‘削峰填谷’而不是‘保峰补谷’,最后难以为继。”

其次,应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改变资源配置模式,盘活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用政府之力统筹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确保各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大致一致。扩大名校招生范围与数量,用名校去扶持薄弱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这是均衡教育资源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是主要手段。

“而至于这所学校怎么办,家长怎样选择学校,这属于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家长自主选择权。在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均大致一致的情形下,学校有差异,但主要是特色差异而非基本质量差异;受教育者有选择,但不是单一的选择所谓‘优质’学校,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学校。”熊丙奇说。

作者:郭丽萍